咱们过日子,选车就像是给家里添一个重要的成员,尤其是有老人有小孩的家庭,这事儿就更得慎重。
很多人都会琢磨,到底什么样的车才算是一台合格的家庭用车?
是样子要多花哨,还是内饰要多豪华?
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这些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核心的需求,往往朴素又直接:开起来得有劲儿,坐起来得舒服,最关键的是,关键时刻得能保一家人平平安安。
市面上就有这么一类车,比如像大众探岳,它看着可能没那么张扬,但销量和口碑一直摆在那儿,成了很多家庭长途自驾、日常代步的可靠选择。
这背后,靠的绝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技术和设计在做支撑。
今天咱们就从一个普通家庭用户的视角出发,好好聊聊,一台像探岳这样的车,是如何做到让驾驶者有信心,让乘坐者能安心的。
首先,咱们得说说动力这个事儿。
很多人可能觉得,家用车嘛,动力够用就行,没必要追求什么推背感。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充沛的动力就不仅仅是“爽”的问题了,它直接关系到驾驶的从容和安全。
想象一下,节假日,你开着满载一家老小的车,后备箱里塞满了帐篷、烤架和各种行李,准备去远方的山区里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结果一进山,连绵不绝的大上坡路就来了。
这时候,如果你的车动力“肉”,油门踩到底,发动机光是声嘶力竭地吼,车速却怎么也提不起来,后面还跟着一串不耐烦的车,那种焦虑感和无力感,相信经历过的人都忘不了。
而一台动力储备充足的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就拿探岳搭载的那台2.0T涡轮增压发动机来说,它之所以被很多人称为“黄金动力”,就是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涡轮增压”,用个大白话来解释,就像是给发动机配上了一个强力鼓风机。
普通发动机是靠活塞往下运动自己“吸气”,而涡轮增लग是利用发动机排出来的废气去推动一个涡轮,这个涡轮高速旋转起来,再反过来把大量新鲜空气“压”进发动机的气缸里。
空气进得多了,就能跟更多的汽油混合燃烧,瞬间爆发出的能量自然就大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爬坡的时候,驾驶者只需要稍微深踩一点油门,就能感觉到一股很强的力量把车子轻松地推上去,整个过程非常平稳,毫不费力。
再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当你需要超越一辆慢悠悠的大货车时,强劲的动力能让你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超车动作,迅速回到安全的行车道上,大大减少了与对向来车并行的时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性提升。
探岳的高功率版本能输出高达220匹的马力和350牛·米的扭矩,这个数据意味着它在很低的发动机转速下就能提供强大的爆发力,正好应对了家庭满载出行的各种重负载情况。
并且,这套先进的动力系统如今早已在咱们国内的工厂实现了高标准的生产制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进步。
当然,光有蛮力还不行,一台好开的家用车,还得“听话”,也就是操控性要好。
如果一台车动力很猛,但方向盘虚位很大,转弯时感觉车身摇摇晃晃,那开起来不仅累,心里也不踏实。
探岳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均衡,它的方向盘采用了电子助力,好处是能根据车速智能调节力度。
在市区里低速停车、掉头的时候,方向盘会变得非常轻巧,女性驾驶者也能轻松驾驭;而一旦车速上到八九十公里每小时,方向盘就会自动变得沉稳起来,避免了因为路面一点颠簸或者驾驶员的无意晃动就导致车辆跑偏,给人一种“稳”的感觉。
这种“稳”,在跑长途高速时尤其重要,能有效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感。
与动力和转向匹配的,是变速箱。
探岳用的是一台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一提到“双离合”,可能有些人会有些顾虑,担心它在堵车时走走停停会不会有顿挫感。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湿式”这两个字。
所谓湿式,就是变速箱内部的离合器片是浸泡在专用的油液里工作的,油液起到了很好的散热和润滑作用。
相比一些为了节约成本而采用的干式双离合,湿式双离合在应对大扭矩输出和频繁换挡时,其稳定性和平顺性要好得多。
它的工作原理,好比是有两个档位在同时待命,当你用1档加速时,2档就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换挡的瞬间几乎是无缝衔接,动力中断的时间极短。
所以反映在乘坐体验上,就是加速过程非常线性平顺,后排的家人不会因为车辆一冲一冲的而感到不适,这对晕车的人来说尤其友好。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安全。
对于一台承载着全家幸福的汽车来说,安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安全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主动安全,就是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另一个是被动安全,就是在万一发生碰撞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车内人员。
探岳配备的主动刹车功能,就是主动安全里的一个典型代表。
它通过车头的雷达和摄像头,像哨兵一样时刻监测着前方路况。
当系统判断与前车距离过近,有追尾风险时,会先通过声音和仪表盘的图标来提醒驾驶员。
如果驾驶员没有及时做出反应,系统就会采取更果断的措施——自动帮你踩下刹车。
这个功能在城市里跟车、或者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国道上行驶时,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帮你避免了一次代价不菲的追尾事故。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配置,叫车身稳定系统(ESP)。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隐藏在车里的“电子驾驶教练”。
它通过遍布车身的传感器,实时监控着车辆的行驶状态。
当车辆在湿滑路面或者高速过弯时出现打滑、甩尾的迹象时,这个系统就会立刻介入,通过对单个车轮施加制动力,来帮助车辆恢复稳定姿态。
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车子快要失控的边缘,稳稳地把它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这种看不见的技术,恰恰是守护行车安全最坚固的防线。
而在被动安全方面,则要归功于坚固的车身结构。
现在的汽车平台,比如大众的MQB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大量使用了高强度甚至热成型钢材,在车门、A柱、B柱等关键部位进行了加强,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安全笼”,在发生碰撞时能有效抵抗变形,为车内乘员留出宝贵的生存空间。
这些硬核的实力,都在国内权威的第三方碰撞测试机构(如中保研C-IASI)的严苛测试中得到了验证,其在乘员安全方面的优秀评级,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考依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