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两年车圈最魔幻的事情,莫过于油混和插混的地位互换,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道诡异仙”。去年4S店的销售还能指着一台油混车,满脸虔诚地告诉你这是“不用充电的电车”,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结果今年你再过去,同一个销售,同一个展厅,他能面不改色地把那台油混车藏到角落,然后指着插混车嘶吼:“大哥!绿牌!免税!送桩!还要啥自行车!”
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这背后不是什么消费升级,也不是什么环保意识觉醒,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掀桌子式的闪电战。是一帮新来的“野蛮人”,对着旧世界的“体面人”直接使用了降维打击。
我有个同事,铁杆丰田粉,2018年加价提的凯美瑞双擎,落地小25万。那时候我们都觉得他想得明白,这车市区油耗4个多,平顺得像块德芙,简直是中年男人的终极浪漫。他自己也天天在办公室传教,说你们这些凡人不懂丰田的好。结果前段时间他那台开了六年的“信仰座驾”去做保养,维修师傅一句话给他干沉默了:“哥,你这车现在二手也就值个9万块,电池衰减了,再开两年就得趴窝,换一套电池两万起步。”
最扎心的是什么?是旁边展厅里,新款的凯美瑞插混版,新车,落地才16万。绿牌,免税,纯电能跑80公里。我那同事站在原地,表情非常复杂,像极了49年加入国军。
这就是技术代差,不,这根本不是代差,这是物种入侵。
油混车的逻辑,本质上还是油车,那个小得可怜的电池,讲白了就是个大号的能量回收系统,一个超级“压缩毛巾”,挤出来的电帮你起步和低速滑行一下,让你觉得“诶,我省油了”。它的核心诉求是,在加油站里,让你比别人有那么一点点优越感。但插混车不跟你玩这个,它直接把电池这个“压缩毛巾”换成了一个行走的充电宝,动不动就二三十度电,纯电续航给你干到100公里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只要你家里能装充电桩,你日常通勤,根本就不需要发动机这个东西出来打扰。你开的就是一台纯电车,安静、平顺、提速快,每公里电费一毛钱。发动机?那是你跑长途的时候才需要唤醒的“上古神兽”。而油混车呢?它的发动机每时每刻都在待命,像个精神紧张的保安,随时准备介入,结果市区油耗现在被新一代插混的亏电油耗吊起来打。
一个是用电为主,用油为辅。一个是用油为主,用电……用电看心情。
这还怎么玩?根本没得玩!
如果说技术上的碾压是把油混车打残,那政策就是上来补了最后一刀。绿牌,这两个字在限牌城市就是圣旨,就是任意门。上海一张蓝牌多少钱?小十万。这十万块钱,够你给插混车充十几年的电了。再加上免购置税,不限行。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等于官方直接告诉你:“别犹豫了,买那个能插电的,我们罩着你。”
油混车主直接哭晕在摇号大厅。
于是我们看到了车企们大型的“不装了,摊牌了”现场。丰田本田这些曾经的油混霸主,嘴上说着“我们的技术才是最成熟的”,身体却很诚实地把研发资金全砸给了插混和纯电。经销商的库房里,降价五万的油混雅阁堆成了山,销售的朋友圈从“匠心之选”,变成了“含泪甩卖”。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现在比亚迪们就是这么干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油混车主说得也太惨了点。但这就是现实。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油车、天天琢磨怎么省油的中年人,看到这种局面是有点手脚冰凉的。这已经不是一个产品好不好的问题了,这是一个“生存权”的问题。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插混车高速亏电油耗高,电池衰减快,保值率差,就是个政策催生的“伪需求”。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现实是,全国充电桩数量已经多到你找不到车位都比找不到桩更难,80%的插混车主家里都有充电桩,他们一年也跑不了几次让发动机声嘶力竭的长途。你跟一个天天在市区用一毛钱电费通勤的人,去聊高速亏电油耗,他只会觉得你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这种感觉,就像你还在用诺基亚,嘲笑iPhone一天要充一次电。
时代的浪潮过来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跟你打一声。油混车没有做错任何事,它只是被时代格式化了。它败给的不是技术,而是败给了“我全都要”的中国消费者,和一群要把桌子掀了的中国车企。下次再有人跟你吹油混有多好,你不用跟他辩论,你只要问他一个问题:“有绿牌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