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三件”到新能源车,消费升级还是降级?

八九十年代,谁家要是攒够了“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外加后来居上的收音机),那可铁定是街坊邻里艳羡的对象。现如今呢?电车风驰电掣,智能家电琳琅满目。可为啥总觉得缺了点嘎嘣脆的幸福感?有人撇撇嘴,说是消费下沉了,从“老三件”到新能源车,是开了倒车?

这“下沉”二字,听着就有点扎心窝子。细琢磨琢磨,也并非空穴来风。想当年,勒紧裤腰带攒仨月工资,淘换个心头好,能乐呵大半年。眼下呢,打工人披星戴月,想入个奢侈品包包都得盘算再盘算,更别提动辄几十个W的新能源车了。没准你还会撞见,月入过万的白领,为省十几块钱的外卖券,卯足了劲儿蹲点;各大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更是引得一众“羊毛党”蜂拥而至。这景象,似乎给“消费下沉”的论调添了把柴火。

从“老三件”到新能源车,消费升级还是降级?-有驾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老三件”到新能源车,消费升级还是降级?-有驾

咱不妨换个脑回路。早年的“老三件”,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是果腹之后对耐用消费品的渴望。那时节,蹬上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就意味着活动范围的拓宽,生活品质的跃升。而今时今日,基础的物质需求,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是探囊取物。那么,这所谓的“下沉”,会不会是需求变了个味儿?

一个颇有玩味儿的现象是,洋品牌的光环褪色不少,反倒是本土品牌越来越受待见。这又作何解?这说明大伙儿不再一味迷信牌子,更在意性价比和独特性。与其砸锅卖铁买个logo,倒不如选一件品质过硬、设计出挑的单品。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加审慎的消费观?

从“老三件”到新能源车,消费升级还是降级?-有驾

再来说说道路上的“绿牌军团”。几年前,马路上驰骋的几乎清一色是合资车。现在呢?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中国品牌,硬是在汽车市场杀出一条生路,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更是消费者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赏识。他们心甘情愿为更智能、更环保的出行方式买单,这难道不是消费升级的另一种演绎?

从“老三件”到新能源车,消费升级还是降级?-有驾

当然,保不齐有人会嘀咕,买电车是为了蹭个指标,为了躲避限行。这话不假,但倘若新能源车本身不争气,消费者也不会趋之若鹜。归根结底,还得是产品力过硬,才能俘获人心。

当我们一成不变地把消费萎靡归咎于外部环境时,是否忽略了,时过境迁,大伙儿的需求早已今非昔比。过去是“缺啥补啥”,现在是“想玩啥就玩啥”。而且,这种“想玩”的欲望,愈发个性化、多元化。

从“老三件”到新能源车,消费升级还是降级?-有驾

说白了,消费升级不是简单的“剁手”,而是消费理念的蝶变,是对更高生活品质的执着。这种执着,不再拘泥于物质层面,而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比方说,有人愿意掷重金去体验一次深度游,有人愿意为自己的爱好一掷千金。这些都是消费升级的注脚。

从“老三件”到新能源车,消费升级还是降级?-有驾

所以,从“老三件”到新能源汽车,并非一成不变的消费降级。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提速,是消费结构的调整优化,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

就像开头提到的,总觉得少了点啥。或许,缺的不是物质的丰裕,而是精神的饱满。当我们不再一味追逐身外之物,而是更加关照内心的呼唤,或许就能拨云见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