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这事儿,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美好”了。咱们常听说谁谁又进军汽车圈,谁谁要打造下一个爆款电动车,好像有点钱、捣鼓点技术,分分钟就能搞个品牌。但真如此简单吗?我得问一句:谁给你这么大勇气?这年头的造车,钱不是问题,是天大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光有钱还真不够,没“造车技术”,没对市场的深刻理解,没一套能打的团队,你敢上这桌就准备赌命。
新势力造车,为什么人人都说难?大家肯定见过这几年各种车企倒下的新闻。昨天是拜腾,今天是奇点,明天谁还在都得打个问号。人家不是没钱,拜腾84亿砸下去,还是没把车卖出来,奇点170亿,三家工厂连影儿都没落成,资金链直接断裂。几百亿说烧没就烧没了,这造车行业到底有多恐怖?你算算账,搞研发是刚需,几十亿的研发费,一款新车三年也得二十亿起步。再来门店、品牌、市场、广告这些,给你整得头皮发麻。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扛到量产?都悬。
大家总以为,上市了就能高枕无忧。其实不是,资本市场根本不是你融资多少钱就给面子,人家看你会不会造血。哪吒汽车就是一例,它销量也牛逼过,但上市还不是一拖再拖,亏损183亿,讲故事都讲不下去了。你不能光靠融资续命,资本市场关心的是你“能不能自己赚、能不能一直赚”。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比会烧钱更重要。
再说说那些真活下来的————比如零跑、理想。你知道他们有多拼吗?零跑在实现盈利前,累计亏损220亿,手里还得攒着60多亿现金以防万一。理想也是,干到2022年四季度才季度盈利,之前亏了64亿往上。这还是省着花的结果。蔚来和小鹏更狠,蔚来亏了1200亿,小鹏亏了400亿。这种钱哪来?大都是融资,光是凑齐到具备自我生存能力的门槛,就得三百亿。几百亿烧光,只有咬牙撑到净利润转正你才能活下来。
问题来了,为啥还有人前仆后继?像吉祥汽车、追觅科技这样的新面孔还不停涌现,这些人是真的不怕死,还是对“成本”压根没概念?是不是算错了账?要么就是有人觉得小众市场能避开这磕磕碰碰,去弄个超跑、MPV玩点“游击战”。但现实是人家赛麟汽车,跑去鸟巢整发布会,吹得天花乱坠,结果烧了57亿,董事长直接被指控把钱“带走”跑美国。谁又能笑到最后?谁又不是来送钱的?
所以说,300亿只是门票,踏进去还得继续烧。能不能熬出头,技术、管理、团队,每一样都得过硬。你如果没钱、没技术、没对造车的敬畏,那就别来了。说白了,现在造车行业不是你有创意、有点“玩车”情怀就能玩的游戏。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得有“烧钱如烧纸”的格局。想想小米,为啥能稳稳入局?因为人家手里直接攥着1000亿的筹码,这不是一般的流血,还得是“持续流血”,而且不会犯低级错误。
可反过来想,人们为啥还觉得造车有机会?我认为啊,是因为国内新能源车口子仍然很大,互联网思维、跨界打法让这些新势力在最初获得了一些市场。大家看到蔚来、小鹏、理想这几家还能在车圈呼风唤雨,误以为自己也有戏。但说到底,这里是金字塔尖的“赢家游戏”,你没资本也得有技术、没技术也得有点子,最后还要拼到可以盈利。你就算拿到投资,坐到牌桌,只是证明“你有钱”,但你能不能一直在?能不能跟时间死磕到最后一刻?
最残酷的其实不是拼技术,也不是拼资本,而是拼“团队和管理”。钱烧得多,不一定效率高。你给谁烧钱,要看烧得对不对。中国车圈太多例子了——企业自己就乱,说白了,钱烧在沙子上,啥都没剩。最后是人心散、项目倒,剩下一地鸡毛。说到底还是“技术+资金+管理三板斧”,缺一不可。技术是底子,资金是命根子,管理是灵魂。这三样,全得顶格才有点希望。
你想想,国内哪家新势力车企不是“顶着亏损上市”?哪家不是上市了还要继续烧,继续讲故事,继续融资?你就算对未来有信心,但现实是“现金流”少一天,你就多一分危险。每个做车的人都想“活下去”,但最终成事的都是极少数。造车这事儿,谁都能来,但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最能打的那几个。其它就像打完仗的尸体,被资本和市场当成笑柄。
而且还有一点,大家都在卷产品力,卷性价比,卷“智能体验”,可是最终买单的还是用户。用户是真的需要这些新势力吗?或者说,用户愿不愿意为“新品牌”买单?大多数时候,用户要的是“靠谱感”,而不是谁家讲故事讲得更精彩。这要求车企不仅钱得花在刀刃上,还要处处贴着用户想法,在体验感、售后、价格、服务等各方面做得精细化,才能吸引铁粉。
当然,行业没那么绝望,羊群效应还在,未来新能源车市场有机会,但这个机会永远属于那些不光敢烧钱,还能在烧钱同时磨出“核心技术”和“持续造血能力”的头部。你要么一开始就把技术做扎实、市场做踏实,要么就准备随时“死得其所”。这个行业只认“结果”,不看“勇气”,谁能补上每个短板,才能笑到最后。
说到底,新势力造车这局里,“钱”和“技术”一项都不能缺。你没钱,别进场;你没技术,也玩不转。更关键的是,你得理解人心,理解市场,理解这个行业的规则。造车不是情怀、不是口号、更不是资本游戏。这是场九死一生的战争,要能撑到最后一刻,能活得比别人久,能做到极致,有自己的护城河才算嬴家。
所以说,这年头造车,别只看热闹。光有钱远远不够,技术不过关就是扔钱进火里。那些动辄几百亿的亏损,不是失败案例,是大浪淘沙的必然。最终剩下的,都是把“钱”用到刀刃上、把“技术”磨到极致,用十年、二十年专注一个梦想,不怕失败也不怕再来一回的硬核玩家。
还敢进场吗?想好了再说。这不是吹牛谁最响,是谁扛到最后。造车行业的铁律,就是钱够、技术强、管理稳,再加一点“命好”,才能剩下。其它,都是故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