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上个月提了新车,顶配比中配贵了整整5万。 结果他昨天跟我吐槽,那个号称“提升驾驶质感”的全景天窗,在35度高温下开着空调还得打伞。
让他吐血的是,销售极力推荐的自动启停功能,在城市拥堵路段每分钟启动三次,省下的油钱还不够换电瓶的零头。
这让我想到,到底有多少车主在为根本用不到的配置买单? 数据显示,80%的消费者会为“伪需求”多支付30%的购车溢价。
真皮座椅在夏季暴晒后表面温度可达60-70℃,冬季则冰冷刺骨,许多车主不得不额外购买座椅套,这反而掩盖了当初为“面子”而选择的真皮座椅。
自动启停功能在市区拥堵路段频繁启停,不仅节省的油费微乎其微,还对电瓶和启动机造成巨大负担。 有车主调侃这是“省油1毛钱,电瓶换新多花1000块”。
不可开启的全景天窗除了增加采光外,实用价值有限。 夏季即使有遮阳帘,车内温度仍明显高于没有天窗的车型,随着车龄增长,天窗密封条老化还可能导致漏水和异响问题。
大灯清洗装置看似实用,日常洗车时大灯已被顺便清洗干净,这一功能使用频率极低。
分区空调理论上能让车内不同区域享受不同温度,车内空间有限,空气流动会导致温度快速混合,实际分区温控效果微乎其微。
4S店销售往往将华而不实的配置作为高端车型的专属卖点诱导消费者。 有销售透露:“高配车型的利润空间最大,一些配置成本不高但售价差距显著”。
消费者盲目跟风心理也为这些配置的流行推波助澜。 不少人买车前没有明确需求,看到别人选择高配车型便盲目跟进。
与这些鸡肋配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真正实用的配置往往被消费者忽视。胎压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轮胎压力,在胎压异常时及时发出警报,有效避免爆胎事故。
座椅加热和通风功能在特定气候条件下非常实用。 北方冬季寒冷,方向盘刺手、座椅冰凉的体验令人难受;南方夏季高温,长时间驾驶后背湿透更是常态。
CarPlay/CarLife手机互联系统让手机与车机无缝连接,导航、音乐等功能体验远超大多数原厂车机系统。
面对琳琅满目的汽车配置,理性选择是关键。 购车前明确自身实际需求,考虑车辆主要用途是日常通勤、家庭使用还是商务需求。
评估用车环境同样重要。 经常长途驾驶的用户,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值得投资;而主要在城市代步的车主,一些高端配置可能意义不大。
警惕“顶配陷阱”,车企常将实用配置与鸡肋配置捆绑销售。 明智的做法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当配置级别,不必为了一年用不到两次的功能多花数万元。你车上有几个配置是从来没用过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最鸡肋配置”榜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