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次赢还是嘴上厉害,真落实下来基本没什么动静。你看哪有大国政策全靠一句话定的道理?说白了,对面就是要他在台上多表现,好稳住自己的那点老底。”这是隔壁老钱在楼下遛弯时候的碎嘴。事情的始末他倒是讲得清楚,尤其提到那些答应过老特的“盟友”,一个个都是把话说得好听,落到实处就是拖字诀。
对此我倒也不是第一回听说。上次车友群里还有人拿买车的事打趣,说这种层层打马虎眼其实像极了现在4S店铺车现象。“口头协议?那都是画饼,哪个真给你便宜?”群里有个东北的老哥直接怼了一句,“开车还是要看路况,别总盯着厂家那虚头巴脑的承诺。”听师傅说,这几年汽车业内部消息算是满天飞,谁真干、谁光吆喝着做样子,问问修理厂的老朱更明白,啥政策出了都得等落地,光章程没用。
其实换个角度,咱老百姓有时候也吃过这种亏。上回有个新政策说要给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果办起来手续一堆,最后“看你能不能熬得住它。”也难怪日本那头不想真掏腰包,“凭啥让人家给你背锅?你让他冲,他又没油水拿。”
我还记得有一年,本地有个电车车主——赵师傅,说自己盼了半年补贴,来来回回跑车管所,最后顶多领了半斤桃酥。政府口头上答应,实际落地能分点汤喝就算烧高香。这个事放国际上也差不多,名义上都合作着热闹,真要各自掏腰包,能拖一天算一天。
有点像之前我们维修店流传的笑话:“盟友不靠谱,承诺不如现金管用。”懂行的都清楚,别看协议书盖章热闹,心里多少有点数。这次老特弄出来的“赢学”,听着响亮,运作到底是给自己选民看的,多半就是这么个玩意。
等哪天老秦真喝上“政策酒”了,估计都快忘了谁向他做过许诺。行业里流行那句:你别信嘴上的协议,事到临头指不定谁先甩锅。谁都想拿好处,冲锋陷阵的活能让自己干?异常坚决地说——不可能的。从那之后,车友群又热闹了几天,后来都忙着查环保新规去了。反正,你信不信,反正我是宁可信“老王早茶聊天”,不信那些嘴炮合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