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第3周MPV销量榜又刹车了,没想到这个市场如今的变化快得像坐过山车。你一睁眼,榜单上就多了些‘意料之外’的车,少了点‘情理之中’的味道。
昨天我跟一个销售聊,他半开玩笑说:今年买车的都特别挑剔,又怕被坑。我心想,这市场早就不单纯比配置了,连情感都夹杂进去。车内的座椅、按钮的手感,甚至车里满不满空气,都是潜在的谈判点。
看榜单,排名第一的赛那销量突破2000,几乎是一骑绝尘。可别看只比去年同期多了点,里面暗藏的竞争则一点都不轻松。别克GL8插电混动冲到第二,销量同样硬挺,不过我估算,1700到1800辆的样本相对少,市场的半死不活状态明显。
腾势D9,连续第11周未能登顶。其实我一直觉得它的段位比竞品更高一些,但销售队列里,似乎价格+配置+声量这三件事还没捋顺。它的销量大概在1700多辆,跟GL8差不多,但为什么就一直垫底?我猜可能跟它的渠道布局,还是有点偏科有关(这段先按下不表)。
魏牌高山,本周几乎保持不变,排名却掉到了第5。你说奇怪不奇怪?实际上,旺季里销售数据就像股市,滴水不漏就等于倒了一半。它的价格、配置定位,基本不变,但市场的情绪已经改变。市场的热度是动不动就跌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去年感受的截图。那天拍车门的时候,突然注意到高山的门缝比别的车要大一些,可能工艺上没有那么细腻?这可能是个细节,但长时间下来,消费者的心就会被这种小细节耗掉。你会觉得,车子里每个细节是不是都在说话?这个也许就是品牌信任感的一部分。
传祺M8更惨,连续少于千辆,听说工厂在缩小产能?我没细想过,这是不是市场对它态度转变的提前预警?反正我觉得,除了价格,空间和乘坐体验它们自己也不能免疫变差。怎么讲?当供应链出点问题,或者研发不够用心,细节就会反映在销量上。
理想MEGA还算稳的,前十名内站得住脚。你知道我最喜欢他那点吗?在我心里,它就像是加了点料的快餐,不给你很多花哨,但真心实意,挺实在。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极狐考拉这次又只卖了不到500辆,别的厂商靠低价在抢市场吗?我觉得它那些模仿前辈的设计,究竟能坚持多久?参照生产线,就像是快餐店的面包,时间长了,始终不能跟上潮流。
比亚迪夏车周销406辆,虽比上季改善不少,但我觉得还是差点意思。你会不会觉得,电动车在MPV市场,实际竞争还挺拉锯?种种迹象让我猜测:未来更看重用户体验的车,把手感、静音、用料都做得更细腻,才可能突围。
至于一些死水难流的车型,比如威然、艾力绅,卖的都寥寥无几。其实我也觉得,无所谓十年沉淀的积累,市场本身都在快步变化。换句话说,如果你还在守着那些旧规矩,难怪会被市场甩开。
大通G20、红旗HQ9和瑞风M4扎堆在榜单底部,难得出现在50辆左右的销量。你不觉得,牌面变成了次要?究竟是用户变了,还是这些车的故事讲不上去?这悬念倒挺吸引人的。
我一直在想,汽车供应链是不是像超市的货架?一件件推出来,但背后那条线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紧张。车企逐步向加快流转转型,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是不是像快股一样:快涨快跌?这个市场让我觉得时间是最大的小偷。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市场竞争激烈,怎么形容?就像我们吃火锅,每盘菜都得快点上,不然放冷了味道就变了。大概每款MPV,都在寻找稳定买家的也在追求融入生活的细节。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车里,有多少零碎的改进,其实是来源于用户的碎碎念?哪怕一句座椅不够软,可能都能让工厂重新调整模具。就像你修房子,哪一个细节出了问题,就会让住着不舒服。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如果要用一个日常比喻来讲,MPV市场就像盖房子。大家都懂墙要厚、窗要明、门要顺,但真正让人心动的,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设计,反而是那些小小的贴心点。
这个市场,现在最需要的,仿佛就是贴心和耐用两个词。没有搞复杂,真是像我小时候玩泥巴,谁家的泥巴粘得住、能待得住,谁就赢。
思考到这里,突然又想到,或许未来的MPV,不在于车多炫酷,而在于你在车里找到的那点温度。座椅上的暖气怎么调?车内香味是不是刚好?那些微妙的小事,也许才是区分品牌神话的关键。
我不知道市场能坚持多久,也许明天就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缠绕我:你觉得,未来的主角会不会变成那些细节控打造出来的车?还是我们都在期待一辆可以让我们停下来歇歇的车,只是还没遇到。
就在这个混乱中,或许一辆车的温度才是最重要的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