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裁员 2 万人,巨亏 55 亿,关闭全球 7 家工厂,为何走到这一步

日产坠落:从全球巨头到断臂求生

“2 万人、7 家工厂、55 亿亏损”,当这三个数字同时出现时,意味着日产汽车已经到了生死关口。这家曾在 2016 年创下全球销量 560 万辆纪录的日本车企,如今却用“裁员、关厂、止血”的组合拳为自己争取喘息时间。它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日产汽车裁员 2 万人,巨亏 55 亿,关闭全球 7 家工厂,为何走到这一步-有驾

一、断臂求生:一次不得不做的“大手术”

2025 年 5 月 13 日,日产 CEO 伊万·埃斯皮诺萨在横滨总部宣布:到 2027 财年,全球产能将从 350 万辆压缩至 250 万辆,工厂由 17 家减至 10 家,员工总数裁减 2 万人,相当于全球员工的 15%。
• 日本追浜工厂、湘南工厂将在 2026~2027 年陆续停产;
• 墨西哥 Civac、阿根廷皮卡产线、泰国、南非等多地工厂进入关闭或出售流程;
• 印度金奈工厂 51% 股权已售予雷诺,日产彻底退出运营。
与之同步公布的 2024 财年年报显示,日产净亏损 6,709 亿日元(约 55 亿美元),创下 25 年来最差纪录。

二、病根之一:中国市场的雪崩

中国市场曾是日产的“利润奶牛”,2024 年销量 69.7 万辆,较 2018 年的 156 万辆“腰斩”。2025 年第一季度再跌 27.5%,仅售出 12.1 万辆。
• 燃油车时代的主力轩逸、逍客陷入价格战泥潭,单车利润被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 纯电车 Ariya 2024 年全年销量 2,114 辆,不足比亚迪宋 PLUS 单月销量;
• 武汉工厂 30 万辆年产能闲置率超过 90%,最终被迫关停。
当中国自主品牌把新能源迭代周期缩短到 12~18 个月时,日产仍沿用 48 个月的全球开发流程,产品一上市就落后一代。

三、病根之二:美国市场的“混动真空”

在美国,丰田、本田的混动车型已占据 70% 的细分份额,而日产主销仍是 2.5L 自然吸气燃油车。
• 2024 年日产在美销量 89.8 万辆,同比下滑 9%,市场份额跌至 5.1%;
• 特朗普时期加征的 25% 钢铝关税与 100% 中国电池零部件关税,让日产 2025 财年新增约 4,500 亿日元成本;
• 产品老化导致经销商库存周期高达 82 天,行业平均水平仅 54 天,终端被迫给出史上最高折扣。

四、病根之三:战略摇摆与治理失序

2018 年戈恩被捕后,日产董事会 6 年换了 4 任社长,战略反复横跳:
• 电动化口号从“2022 年 20 款电驱车型”到“2025 年 23 款”再到“2027 年 10 款”,目标不断缩水;
• 研发预算被管理层“砍了又加、加了又砍”,导致 e-Power 混动迟迟无法大规模外供;
• 与本田的合并谈判破裂,使日产失去通过联盟分摊电动化成本的最后机会。

五、止血之后:能否真正“造血”?

按照“Re:Nissan”计划,日产希望在 2026 财年把固定、可变成本各削减 2,500 亿日元,合计 5,000 亿日元。
• 技术层面:平台数量从 13 个减到 7 个,零部件种类削减 70%,开发周期从 48 个月压缩到 30 个月;
• 产品层面:2027 年前在中国市场投放 10 款新能源车,并首次把开发主导权交给中国团队,目标 24 个月完成一款新车;
• 合作层面:重启与雷诺、三菱的资本合作谈判,希望在 2026 年后共享纯电平台与电池采购。
然而,日产目前全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 1.2 万亿日元,按 2024 财年亏损速度,留给它的时间不足 24 个月。能否在“止血”之后完成“造血”,将取决于以下三点:

中国团队能否用“中国速度”做出真正爆款;

美国市场能否在 2026 年前补齐混动与插混短板;

资本层面能否在 2025 年下半年敲定新的联盟方案,以分摊 200 亿美元级别的电动化投资。

结语

从 1999 年戈恩“日产复兴计划”裁员 2.1 万人、关闭 5 家工厂,到如今再度裁员 2 万人、关闭 7 家工厂,日产用几乎同样的方式试图自救。但 26 年前,它依靠的是全球燃油车市场的增量;26 年后,它面对的是中美新能源市场的残酷淘汰赛。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这一次,日产必须在“断臂”之后真正长出“新骨”,否则等待它的将不是复兴,而是被时代彻底遗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