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撞飞乘龙重卡这事,算是个大结局了吧
你看,昨天晚上,咱们央妈在那两个财经评论节目里头,专门花了整整十三分钟
把理想那个i8的营销闹剧从头到尾给扒了一遍
说实话,没啥废话,直奔主题,把事件里牵扯到的三方都狠狠批了一通
然后还把矛头指向了这会儿车圈子里那种浮夸、虚的营销套路
这事儿,真是看得我直摇头
有一句话我挺喜欢:营销不是演戏
这句话放到这次理想的事儿里,挺有意思的
回头看看这一个星期,各方的回应,感觉就像在看一场大戏
二、车圈的营销套路,真是“病态”二字都不够形容
先说理想i8那场发布会,居然把乘龙卡车的车头给“创飞”了,哎呦喂,那个场面,铺天盖地的质疑声
有人在后台说,这不就是“拿别人的东西当自己宣传的噱头”
理想和乘龙还搞线下直播“对撞”,还对着中国汽研的测试流程阴阳怪气
其实,这里面出事情的地方
答案都写在墙上——车圈子里那种“过度营销”的环境,真是让人看得晕头转向
去年、今年,脖子哥(指那位专门抨击车企营销的大神)写了不少文章,什么夸大自动驾驶能力,配置起奇奇怪怪的名字,发动机的热效率和风阻系数上搞猫腻
都是那种“披着羊皮的狼”
他们的套路其实就一个:为了让自家的车成为“行业天花板”,就得装糊涂、装傻
真话不全讲,理由,大家都在这么干
想想也是,这会儿那些新势力车型,尽管款式多得不要不要的,但产品的技术壁垒几乎没有
于是,车企们就开始在宣传上大做文章,搞出各种“XX万以内最牛的XX”这种话题
后来就演变成“行业第一”“领跑者”之类的模糊大词
你仔细一琢磨,这些词乍一听挺牛逼,但其实大多定语堆得满天飞
不能说假,但也经不起推敲
可是,这一套“虚”的套路似乎还挺管用的
你问我:“那这会儿谁说最好的车是哪台
这就导致了,几乎所有品牌都在用“极限词”装门面,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
结果,极限词也就变成了“自己嘴里说的行业标杆”
反倒失去了原本的“记忆点”
于是乎,“事件营销”这个词火了
这种玩法,就是用一些能吸引眼球的“事儿”
让圈内外的人都记住你的品牌或车型
比如,早几年那些“挑战赛”——“谁能把车吊到天上再放下来”、“车在海面飞到船甲板”啥的
都是那种“闹出点大动静”的玩法
三、事件营销,真不是“无底线”的事儿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句,事件营销尽管能带来爆炸式的传播
但也有个“底线”不能踩
你说车企拼命搞“出格”的挑战,目的
无非就是“吸引眼球”或“制造话题”
但你也得想想,车子跟生命安全关系那么大
真的适合用来“玩闹”吗
我觉得,咱们说实在的,这些“砸天上、扔地上、飞越海面”的事儿,尽管看起来“炫酷”,但真要说,用在底层性能展示上,倒还可以理解——毕竟,能让普通人看得明明白白的
但这会儿,最让我觉得“病态”的
是那种“披着测试外衣”的事件营销
你想,专业场地、专业设备、专业流程,表面看好像很“高大上”,但事实上,很多都没啥标准
变成了“随意拼凑”的“非标测试”
比方说,国内最权威的碰撞测试机构——中保研,做的那套流程
每次测试,速度、角度、油量、温度,都得一模一样
这样,测试结果才有参考价值
可是你看那些车企或某些第三方机构的“测试”,都是随便搞一搞
没有那种“正经”的流程
居然,有些测试机构还会明着说:“我们可以按车企要求定制实验
你要知道,很多时候,为了“营销效果”,他们还会弄出“超夸张”的场面——“车子被炸得焦黑、撞得粉碎”,这些“戏码”看多了
而且,听说不少“测试”还明码标价,车企要是不满意,就不给钱
四、专业测试,真不“随便”
这就带来个事情:消费者们根本不知道这些“测试”的门道
专业的测试,流程复杂,标准严格
而那些“非标测试”,大多都是“看起来很专业”,实则“打着专业的幌子”
智驾、碰撞这些底层能力一旦被“事件营销”搞得“虚高”,不但误导消费者
比如,最近工信部和公安部都出手了
整治那些夸大智驾能力的宣传
很多人误把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结果一遇到紧急情况,反应慢
出了事还怪“系统不行”
这不,就造成不少“惨案”
倘若连“安全”都“营销术”给“骗”了,路上的人是不是会产生“反正车都撞不过我
而我觉得,最让我心烦的
是那种“用底层能力”来“博眼球”的营销
你说,风阻系数、电耗、热效率这些“硬指标”,只要宣传得“夸张一点”
但那些“碰撞”和“智驾”这类“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底层能力,居然也能用来“炒作”
真让人觉得“病得不轻”
倘若一个车“靠这种营销”才能“吸引你买”,那它值不值得信赖
我心里挺清楚——这玩意儿,还是得“实在点”的好
你说,靠“博眼球”能走多远
我觉得,从理想i8这次“翻车事件”开始,车圈的营销风气
五、车圈的“反思”或许要来了
你想,央妈的点评像一盆“冷水”
让车圈的营销环境变得更加“收敛”
其实,这种“反思”在数码圈早就发生过
十年前左右,手机市场也很热闹,大家都喜欢“拉踩”对手
搞那些“噱头”式的广告
什么“比一元硬币还薄”、“续航比Switch还长”,这些“反智”的宣传,尽管一时好玩
于是,后来数码圈开始“收敛”
这次“理想事件”的翻车,我觉得也像是车圈的“警钟”
以前很多“事件营销”,都是“看似专业”——“专业机构背书、测试流程严谨”,但事实上
很多都是“打着专业旗号的炒作”
这次乘龙卡车的事儿,真是超出大家的认知范围,效果不好还伤了品牌
你说,市场还会继续“盲目”追逐这些“噱头”吗
最关键是,大家都知道,咱们车上那些“能用得上的”黑科技
其实也没啥“硬核”能耐
结果反倒让人觉得“直白更得劲”
这不就说明,简简单单、讲真话、用贴近生活的方式
而这次理想的“翻车”,或许也会让车企们“反思”——营销到底该怎么搞
是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终究会被“看穿”
我觉得,是时候“回归真实”了
你说,咱们用车,还是不是那句话:安全第一
那些“夸大其词”的营销,能骗得了谁
最终,还是得靠“真材实料”说话
希望未来,车圈的风气,能逐渐“冷静下来”
别再“搞那些虚的花招”
六、结语
理想撞飞乘龙重卡这事,算是个“终局”
昨天晚上,央妈花了点时间
狠狠批判了这场营销闹剧
说白了,车圈里的“虚夸”风
毕竟,营销不是“演戏”,它关乎生命安全
不能拿“玩儿”的心态去“玩火”
希望,以后咱们买车、用车的人,能更理性点
那些“虚的噱头”看多了,反而会“坑”自己
还记得那句老话:“实在点、靠谱点,才是王道
”我相信,经过这次“血的教训”
车圈的“套路”会逐渐变得“纯粹一点”
也希望未来,咱们的路程能更平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