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8万开走五米二纯电大七座?这款车三个月卖出3万台,背后藏着什么门道
国庆前,老张把开了五年的汉兰达卖了,提了台纯电七座SUV。我当时就觉得这事儿透着点儿邪乎——两吨多的大块头,还是纯电,全家老小要跑长途,他不慌?结果国庆他真开着去了趟黄山,一千多公里,回来之后跟我说了句话:“高速上每隔两百公里就有换电站,三分钟出来,比加油快。”我琢磨了半天,这纯电大车,好像真有点门道。
价格牌打得有点狠
二十六万多能买啥?放以前,也就汉兰达、昂科旗这些合资燃油货。但现在市面上有款接近五米二的纯电大家伙,整车购买就是这价。更绝的是还有种玩法——电池租用,直接把门槛拉到十七万多。
认识个做生意的朋友,原来开台2.0T七座,市区油耗十三四个,一个月光油费就两千出头。去年换了纯电,充电成本砍到三分之一,省下的钱够全家每年多玩两趟。他跟我说,这笔账其实不难算,关键是以前总觉得纯电不靠谱,不敢下手。
价格只是个引子。真正让人动心的,可能是别的东西。
空间布局藏着心思
七座车的老毛病,大家都清楚——第三排就是摆设,坐成年人基本靠交情。
但这回不太一样。有个哥们周末带着一家六口去郊区农庄,他爸妈坐第三排。回来路上老爷子主动说:“这回腰没事儿,座椅能调,腿也伸得开。”要知道,老人家以前坐燃油车第三排,半小时就开始喊不舒服。
纯电平台确实有优势。没了发动机那一大坨,底盘能做平,轴距也拉得开。我去看过实车,前备箱能塞四五个登机箱,三排座椅全立起来,后备箱还装得下两个婴儿车外加一堆杂物。这空间利用率,燃油车确实比不了。
补能这关怎么过的
最让人犹豫的就是这个。大块头、纯电、还经常拉家带口跑长途,想想就发憷。
老张国庆那趟黄山自驾给了个实例。他用换电,全程没充过电,都是进站换电池。高速上基本两百公里一个站,进去刷个手机出来,电池就满了。他说有一次排队等了十分钟,但整体下来比加油站排队还省心。
这背后得有基础设施撑着。听说某品牌这些年砸了一百多个亿铺换电网络,现在全国有三千多座站,主要高速和城市都覆盖了。没这套东西,纯电大车可能还真不敢往外跑。
当然,换电也有局限性——得用特定品牌的车和站点。这算是种绑定,有人觉得方便,有人觉得被限制。看个人怎么看了。
电耗没想象中那么吓人
两吨多的车,能有多省电?这问题很多人问过。
实际数据大概是百公里十四五度电。听着好像不少,但横向对比一下,有些两驱电动轿车也要十二三度。考虑到车身尺寸和重量,这能耗算控制得可以了。
具体怎么做到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轻量化材料、悬挂调校,这些技术细节普通人不太关心。实际感受就是:充一次电能跑五六百公里,一周充一次够用。冬天可能打七折左右,但也不至于腰斩。
三个月卖三万台说明啥
这类车上市不到一百天,交付破了三万。注意,这是纯电七座大SUV,不是走量的紧凑型家轿。
更值得琢磨的是买家结构。据说很多都是从燃油车或增程车换过来的家庭用户,不是追新科技的年轻人。他们算过账,看过空间,体验过补能,然后才掏钱。这种务实派都开始接受纯电大车,可能说明市场正在转向。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某些明星家庭也提了这车。虽然明星代言啥的不稀奇,但这回不是代言,是自己掏钱买来用。这种示范效应,对某些消费群体来说,可能比广告管用。
纯电和增程,到底谁更香
去年新能源大七座市场,增程和纯电基本五五开。今年前九个月,纯电占比已经到了七成。
这变化背后,可能是补能焦虑在减轻。换电网络铺开之后,纯电车在长途场景的短板被补上了一部分。加上价格比增程低一截,用车成本也更便宜,天平自然就倾斜了。
但这不代表增程就没机会了。有些家庭可能常年在没有换电站的地方跑,那增程的灵活性就体现出来了。也有人觉得被某个品牌的充换电体系绑定不舒服,宁可多花点钱买自由度。
车这东西,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
最后说两句
纯电大SUV这事儿,搁两年前确实不太敢想。但现在看,技术在进步,配套在完善,价格在下探,消费者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它会不会完全取代燃油和混动?谁也说不准。但至少眼下,它已经从“新鲜玩意儿”变成了“可以认真考虑的选项”。至于要不要买,还得看自家的用车场景和预算。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化。那些曾经觉得不可能的事情,或许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