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去“增程”优势,市场从“蓝海”变“红海”,技术逐步回归过渡属性,未来或成高端配置与利润工具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去增程优势,市场从蓝海变红海,技术逐步回归过渡属性,未来或成高端配置与利润工具

去年还在车里听笑话,小伙伴调侃:增程车就是个‘油箱+电池’的拼盘,熬过过渡就倒。我还记得那天,他拿着手机,笑的飞起,说:理想ONE就像拼多多拼配的拼单组合,越开越像个过渡科技。没想到,现在增程竟然变成朋友圈里最凉的瓜。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去“增程”优势,市场从“蓝海”变“红海”,技术逐步回归过渡属性,未来或成高端配置与利润工具-有驾

去年春节,和朋友一起喝茶,他半开玩笑问:你觉得等纯电超快充普及了,增程还值不值得坚持?我一时没答上来。其实我心里蹦出个想法:这不是想想就好的问题,趋势已经很明显——增程变炙手可热的热门货,然后一瞬间变得像过期牛奶。

数据显示——还记得我刚翻了下笔记,7月增程零售才10.2万辆(这估算,样本少),同比降了11.4%;纯电逆势上涨24.5%。你说,这种涨跌灯火的感觉,是不是很魔幻?尤其当我观察到如问界M8、M9上市时那种秒拍定金的热潮——谁还在意续航焦虑?只是,油箱+电池的组合不再是唯一路线。

我最近试了几款车,最大区别很明显——比如同样价格区间的理想ONE和蔚来ES6,操作体验差异挺大。理想的增程就像一锅腊肉炖汤,油得很自然,续航快而平顺,但你得考虑那油箱的空间占用。而蔚来则用换电,像是去便利店买瓶饮料,快且干净。这让我好奇:未来增程会不会变成豪华版利润装置,而不再造销量奇迹?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去“增程”优势,市场从“蓝海”变“红海”,技术逐步回归过渡属性,未来或成高端配置与利润工具-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增程的黄金时代从2021年到2024年只用了三年时间,成交额高速增长,市占率从3.6%直逼9.1%。理想大电池+四缸增程,成了续航无忧的秘密武器。那时,好多人还觉得只要油箱够大,就能安心跑,这个想法看似简单,实际背后是研发团队不断优化的油路设计,就像家里老式的水管,压力不够就抽不出水。随着锂电池成本降低,充电速度提升,油箱的优势慢慢蚀灭。

我曾经猜——(这段先按下不表)是不是增程的未来其实很有限?从产业链链条上看,大电池、快充技术都在飞跃,增程似乎在逐步贴边纯电本身。像是汽车件的成本结构——大电池贡献40%的成本,超快充也在不断降低那部分成本。相较之下,增程器的制造成本还在维持中高水平,加上排放限制,未来会不会都变成高端配置的标配。

其实我做个粗算:一台增程车的油箱能跑600公里,平均估算7元/升,油箱容积50升——油费不过350元,百公里油耗大概7升,合成的能耗成本不到4元/公里。和纯电300公里充电一次的快充费用比,大概也就是20元的电费(假设每度电0.4元,电池50kWh左右)。这样一比较,除了用户心理油箱方便,其实在成本上也不差太远。只不过操控感不同——油箱在动线上占地方,油箱满载时车身会偏重。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去“增程”优势,市场从“蓝海”变“红海”,技术逐步回归过渡属性,未来或成高端配置与利润工具-有驾

有人可能会问: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走增程这条路?我猜——(这我不太细想,但大概率)是品牌溢价契合高端用户的需求吧。比如问界M9,终端售价都能冲到40万以上,还配华为的智慧座舱,明明在技术上都能拼纯电续航,偏偏还要挂个增程标签——这就是装饰了,实际上多是保险方案。过渡技术被刻意放大了,已然变成了某些高端配置的标配。

但我也要收回点:市场的红海反应告诉我,增程技术实际上已经走到尽头了。你看,零跑C11取消了增程,只搞纯电;理想连续两个月销量下滑还在强调纯电主战,增程已不可持续。我开始觉得,这样的技术组合,未来就像备用轮胎——必要但不是主角。

这折射出用户结构的变化:J.D.Power数据显示,大部分理想车主平时用150公里的纯电跑,增程就像个应急包。周围的朋友换车也都选择纯电,心里那点油箱安全感逐渐被充电便利打败。大城市每天充电桩、快充站点像便利店,充电时间从以前的曾经的1小时变成15分钟补充300公里。我还会不会想象错——难不成未来大家甚至不用考虑油箱这一环?毕竟,充电比加油便捷太多了。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去“增程”优势,市场从“蓝海”变“红海”,技术逐步回归过渡属性,未来或成高端配置与利润工具-有驾

电池技术的继续突破也是推动——比如智己恒星增程,66度电池+800V快充,能充450公里续航,已接近纯电的表现。70度电池的成本和重量其实还在高成本范围,也就是说,增程变高端配置不再是普通用户的考虑点,而是奢侈品了。

这里,我想提个问题:未来会不会出现那种纯电+增程双模式随身携带的超级车?就像我朋友喜欢的越野车配置,只在需要远行时用油箱保险,平时骑着纯电快充车,省钱又环保。似乎这是一个可行的中间路线。

市场变化让我感觉,增程不用说被逐出舞台——它只是变成高端的故事,逐步退出大众角逐的主战线。真正的门槛,变成了大电池+超快充,那些品牌要么走高端,要么就乖乖走安心的保险线。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去“增程”优势,市场从“蓝海”变“红海”,技术逐步回归过渡属性,未来或成高端配置与利润工具-有驾

人生就像那天在停车场看到的油箱,随时可以用上。只是不是每次出行都得用,倒不如直接充个快充方便。下一次买车的时候,我会不会更倾向于没油箱但充电快的那款?问题其实不在技术,而在惯。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