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然接到了一汽奥迪的电话,对方称是销售问我是否有购买奥迪的打算,让我不禁怀疑他们是不是在打击农村月入三千的普通人梦想
真好笑,我怎么也没想到会有人专门打电话来问我买不买奥迪。你说他们打电话前不调查一下情况吗?还是说他们觉得只要问一句有购买意向吗,就能忽悠到我这个月光3000块的穷光蛋?我觉得这是个挺有趣的环节—销售打电话,听起来像大海捞针,毕竟全国那么多人,怎么就找到我了?我也得承认,这纯属偶然。
你们想象一下,我刚接起电话,里面传来那种机械压低的语调:您好,我们是奥迪一线销售,想了解一下您近期有没有购车计划?我心里默默感叹,难得他们还会关心一下我这个月的经济状况。我还真想问问:你们什么时候搞个试算工具,帮我算算按揭贷款压力,有没有可能?不过我知道,他们也不是真的关心我。
然后,我还得装出很有礼貌的样子,回复一句:哦,我没想过买车。其实我心里在想:你是不是也知道,我这年头要买个奥迪?年终奖都没着落,房也还在还房贷,生活都被这点工资绑得死死的。其实这个社会看似有很多车企,实际上他们在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就是在抽层层水:经销商压货,研发怕亏损,渠道厂家拼命降价,这些链条里,总有一个人在算着账。
对比一下同样价位的车,比如说奔驰A级或者宝马1系,感觉差别还挺大的。其实就像买菜比价,可能奥迪看中的是那份品牌溢价,但实际上,真要比较日常用车,差别大概比你想象的小。车内空间、座椅包裹感、底盘调教,到底哪一项是真的差不了多少?我觉得,很多时候买车还是看个人偏好,还得看你怎么用。
我还觉得,有时候销售说的那些高端体验先进科技,比如虚拟座舱、自动泊车,实际上带来的是一堆麻烦。有次朋友说:这玩意儿开了一段时间,反而成了累赘。我那会儿就想:哎呀,不就是个装点门面的花架子么,倒车 Assist,搞得跟闹钟似的,完了还得漫长的调试,不就多出个亮点灯,实操的便利性不见得提升多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他们对售后和保值率的聊得很少。猜测一下,奥迪的保值率在别的豪华车里算是中等偏上的,嘿,但我没细想过,能保值多半还是因为品牌溢价,实际用料和制造成本,似乎也没比国产一些新贵车差太多。大概就像个品牌加成,穿在身上的名牌皮鞋,不一定舒服,但看起来就贵。
(这段先按下不表,继续聊点我的疑问。)你们平时开车,觉得同价位车里,最实用的地方在哪里?是不是动力?还是安全配置?还是后排空间?我发现,很多人都纠结在细枝末节,总觉得怎么差那么点,无非就是心里的期待值在作怪。打个比方,如果我说一辆车百公里成本大概2块钱,保值率70%,心算也就差不多了——反正也逃不开油钱和维护费。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销售那边常说:您的需求,简单一点也好,车要实用。我心想,别逗了,谁不想要个面子和面子上的安全感?其实买车,最实际的还是看它到底能不能陪你走过几年,能不能让你觉得还算划算。但这又是一套心理账,你买的是车,更像是买个信仰。
(这段先打住)我觉得,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买车的心思跟第一眼喜欢不要太复杂差不了多少,有时候就只看颜值还挺,毕竟车内啥科技感、豪华感,都得慢慢惯。你们有遇到过被这种虚高期待坑到的事么?我还发现,个别销售总会说:这车保值40%,你不买可能后悔。我觉得那不用担心,反正大部分车都在一年左右贬值一大半,柏油路上的车,谁能真正值回来?我猜,保值率这事,估算估算还是有点用。
(这段先留白,继续走着看)说到这里,我真觉得,买车这事,让我越来越觉得理性变得危险。你知道吗?我一个朋友直言:买车就像买女朋友,挑了半天,最后还是得看缘分和感觉。不知道你们听过没有:销售那帮人,说得天花乱坠,但真正信的只有自己。
反正又到了要考虑未来的事:如果,一辆奥迪真的降价到某个合理的区间,比如折旧到只剩下一半,价值还能留个面子在手里?其实这也得看地儿,我估算,像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奥迪的二手价还是比较稳,但是在乡村,那价格就有点飘忽不定。人家说,二手车的保值率,像个温度计,关键还得看市场环境和你手里的车状。
这次接到这个电话,也纯属巧合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买车的选择上,挺像在玩蒙圈的游戏。我还得多看看别人怎么说,别只听销售一面之词。你们平时怎么挑车?是不是会像我一样,陷入各种想象和假设中无法自拔?
(留一个悬念)究竟多久能买到心仪又不亏的车,可能永远都没有答案,反正路还长。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