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枕头,一包草。”
咱老百姓攒俩钱儿,想整个座驾,提升下生活品质,结果呢?冷不丁儿买了个“药罐子”,三天两头闹毛病,搁谁谁上火?
前些日子,汽车质量那块儿的“风向标”——中国汽车质量网,抛出了一份“中型车质量点将录”,专挑那些身价在十八万以下的“潜力股”车型来溜溜。“榜上有名”的,自然是扬眉吐气;“名落孙山”的,怕是得挠头叹气了。
瞅瞅那榜单,广汽本田雅阁和广汽丰田凯美瑞,这两位“老炮儿”依旧稳坐钓鱼台,把冠亚军给包圆了。奔腾B70也算争了口气,挤进了前三。雅阁能“蟾宫折桂”,说明人家真不是浪得虚名,老练的技术加上严丝合缝的品控,硬是靠实力圈了一波粉儿。凯美瑞也不遑多让,质量杠杠的,深得民心。这些车型的共性,就是俩字儿:省心!
有人“金榜题名”,就有人“铩羽而归”。榜单后半截儿,某些车型就显得颇为窘迫了。雪佛兰迈锐宝XL和北京现代索纳塔,一个倒数第二,一个直接“榜尾提名”,这“战绩”着实有些“寒碜”。东风雪铁龙凡尔赛C5X、东风标致508、名爵MG7、东风日产天籁、起亚K5等等,也都徘徊在“警戒线”附近。这些车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潜藏的“暗疾”比较多,投诉销量比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事儿细想起来,颇有嚼头。同样是“中级生”,咋质量就天差地别呢?
究其原因,实则折射出几个关键症结。其一,车企对品质的“心力倾注”各不相同。有的车企视质量如“护身符”,对每个环节都锱铢必较,力求尽善尽美。而有的车企或许更热衷于“粉饰门面”,在品质方面就略显“怠惰”。其二,技术积淀的“厚薄有别”。像雅阁、凯美瑞这种“老江湖”,历经多年的市场洗礼,技术早已炉火纯青。反观一些“后起之秀”,在技术沉淀方面可能稍逊一筹。其三,供应链管控水平的“参差不齐”。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直接关乎整车的“筋骨”。倘若供应链管理“疏于防范”,就容易滋生五花八门的“痼疾”。
再来说说这质量问题,它可不仅仅是影响驾驶体验这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座驾动辄“抛锚”,不仅耽误行程,还会徒增维修费用,甚或威胁人身安危。早前就曾目睹报道,有车主因车辆质量问题屡屡维权,搞得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说句实在话,购车实属不易,谁也不愿摊上个“烫手山芋”。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呢?
首先,消费者在购车前务必“精耕细作”,多方探听不同车型的质量口碑,切莫被天花乱坠的广告宣传所迷惑。像中国汽车质量网这类平台,可以提供一些“管窥蠡测”的参考。
其次,务必遴选声名卓著的品牌和经销商,谨防购入“金玉其外”的翻新车或问题车。
再者,购车后务必及时进行养护和检修,定期排查车辆的各项机能,确保车辆处于“最佳状态”。
当然,更为紧要的是,车企需真正珍视质量,将消费者的安危置于首位,不断精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消费者呈上更为上乘的产品和服务。
试想一下,倘若每家车企都能将质量视为“命脉”,那咱们消费者还用这般“如履薄冰”吗?倘若每位消费者都能擦亮双眼,理性抉择,那“问题车”还有滋生的土壤吗?
归根结底,汽车质量并非企业“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协奏曲”。唯有大家戮力同心,方能营造出一个更为安全、放心的汽车消费生态。这不仅攸关我们的腰包,更攸关我们的人身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