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长途出行告别焦虑

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长途出行告别焦虑-有驾

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长途出行告别焦虑

曾经困扰电动车主的“里程焦虑”正成为历史,一场席卷全球的电池技术革命让干公里续航从梦想照进现实。

近日,美国车企Lucid Air的一款车型在实测中创下了1205公里的单次充电续航纪录,成功斩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标志着电动车正式迈入“千公里续航时代”。

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长途出行告别焦虑-有驾

与此同时,广汽集团宣布已建成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计划在2026年进行小批量装车实验,将使现有500公里续航车型轻松突破1000公里大关。

---

01 突破不断,全球竞逐千公里续航

全球电动车续航竞赛正在加速,各国车企与电池制造商纷纷加入这场技术角逐。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也不甘示弱,宣布研发基于硅材料的新型电池,理论单次充电续航可达4800公里。

这一里程足以支持从北京到拉萨跑一个来回而不需充电。

中国企业在这次技术竞赛中表现亮眼。

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长途出行告别焦虑-有驾

蔚来ET7搭载的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已实现1070公里的CLTC工况续航。

极氪001 ME版则通过搭载140kWh“极芯电池”,将CLTC续航推高至1032公里。

02 技术突破,续航提升背后的创新

这些惊人数字的背后,是电池材料、结构和管理的全方位创新。

固态电池被业内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明星”。它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能量密度提升接近一倍,同时安全性更高。

广汽集团固态电池平台高级经理史刘嵘解释:“全固态电池里面用的固态电解质,最大优点就是耐热性比较好,可以耐热到三四百摄氏度以上,传统液态电解液只能到一百多摄氏度不到两百摄氏度。”

韩国研究团队则另辟蹊径,开发硅基负极电池。硅材料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传统石墨负极的十倍以上。

美国24M公司推出的E-TOP电池技术更为颠覆,它取消电芯外壳,直接将电极与隔离膜以薄膜包装,形成可堆叠的“能量袋”,能提升续航至1600公里,同时降低成本40%。

03 实测验证,续航数字不再虚标

消费者常常抱怨电动车官方续航与实际使用差距大,而新一代车型通过严格测试证明了实力。

Lucid的1205公里续航成绩由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测试路段从瑞士圣莫里茨到德国慕尼黑,涵盖山路、高速和普通公路。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测试的驾驶者并非专业测试人员,而是伦敦企业家Umit Sabanci团队,他们是 Lucid 品牌的忠实拥趸。

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长途出行告别焦虑-有驾



在中国,小米SU7经过中汽中心常温测试,续航达成率高达96%,其Pro版CLTC续航830公里,实测达到804公里。

极氪001在-20℃四驱模式下实测续航仍达364公里,展现了出色的全气候适应性。

04 体验革新,告别续航焦虑

随着电动车续航普遍突破千公里,消费者的出行体验正发生根本性改变。

长途焦虑彻底终结。北京至上海、上海至厦门、昆明至湛江等超过1000公里的跨省长途旅程,如今已可依赖纯电车一次性抵达。

全气候可靠性也大幅提升。得益于电池材料与热管理技术进步,严寒对续航的影响被极大削弱。

小米SU7在-25℃的极寒条件下,实测续航仍达385公里。

充电技术的进步进一步缓解了补能焦虑。800V高压平台普及,配合5C超快充技术,能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韩国KAIST与LG新能源联合研发的锂金属电池更是能在12分钟内完成5%至70%的充电。

05 未来可期,技术进化永无止境

突破1000公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电池技术仍在快速发展。

行业共识指向2026-2027年,全固态电池有望量产,能量密度目标直指400Wh/kg以上。

这意味着纯电车型CLTC续航将轻松突破1500公里大关,彻底超越燃油车极限。

快充技术也在持续进化。宁德时代的6C超充技术研发正如火如荼,未来与全固态电池结合,有望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600公里”,无限接近燃油车加油的体验。

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长途出行告别焦虑-有驾



成本问题同样得到改善。随着规模化生产和材料迭代,半固态电池成本已降至仅比普通高端电池高15%。

中科院预测全固态电池量产后成本将低于当前高端电池20%。

---

根据最新统计,2025年底全国超充站预计突破5万座,覆盖95%高速路网。

随着充电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以及电池技术持续突破,电动汽车正在迎来真正的普及拐点。

“当我在2024年以单次电池充电穿越九个国家时,就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创下纪录的Umit Sabanci表示,“电动出行不仅代表未来,它已经在证明技术上的可行性。”

未来已来,电动车的长途旅行不再是梦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