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拿到的这批申报图,吉利帝豪全新换代车型真是让我挺意外的。尺寸直接拉长了180多毫米,长宽高分别4815×1885×1480毫米,轴距2755毫米,挺夸张的。对比现在市面上跑得火的合资紧凑车,差不太多了。先别说别的,单是这车身增大,乘坐感就得强不少。记得上周和同事聊起这事,他还嘲讽我:车开得动吗?这么大?我心里有点犯嘀咕,车大了成本不会跟着水涨船高么?
买卖双方的较量,从来没那么简单。技术层面上,这次中控换了大尺寸屏幕,让我想起来某次陪修理工拆动机盖时,手指指着某根线说:这线材供应链涨价了,车企那头预算都紧。用个生活比喻,车企研发新车就像做一桌大菜,原材料价格上天,厨师还得保证味道不打折扣。能省的环节都得琢磨,结果总得自己扛风险。想想这新帝豪换装的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33千瓦,比旧款强不少,是不是为了拉升销售噱头?但这个功率在同级别里算正常偏上的水平,正好打个擦边球。
同级两台车,帝豪新车和大众朗逸1.5T版本对比,朗逸车长只有4670毫米,帝豪多出来的145毫米轴距,看着实操意义不小。简单举个例,后排腿部空间上,估算能增加大约3-5厘米,这个差距在拥挤的通勤路上,感受可是挺明显的。你有没有试过那种,坐公交车正后方,一点点挪动都感觉拥挤的尴尬?车内空间小,家里人用车时心里都嘀咕,车票价贵不贵,这座位值不值。
提到价格,我跟卖车的朋友打听过,这波尺寸和动力全面提升,国产紧凑车市场估计至少得涨3万块左右,哪怕吉利保持以前的亲民价格区间,感觉也撑不住。倒是他还半开玩笑说,如果出了手动挡版本,5万元入门价格自燃电车的市场直接被搅翻,说得我倒是有点心动,但车子手动挡谁还用啊?这配置和尺寸,也没谁想天天换挡堵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提过新帝豪地盘是不是全新设计,这一点到现在还没明朗。地盘好不好,直接决定了驾驶质感和后期维护成本。家里亲戚以前买的帝豪开了5年,地盘问题虽不多,但维修起来零配件时常缺货,也叫人着急。供应链的影响真是无处不在,车企想要升级换代,就像打仗,弹药和车轮得提前囤好,人数还得凑齐。人手分配跟差不多,时机和节奏把握不好,风险爆表。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新帝豪尾部设计用贯穿式灯带,视觉上拉宽了车身,之前我觉得这设计是山寨某些豪华品牌,但翻了翻资料发现,这其实挺有吉利自己风格的象征。前几天同事还特别提醒我:别给车加戏,这设计是市场反馈的结果,年轻用户喜欢灯带,你别瞎猜。但到底用户会不会特别买账,这真不好说。消费者焦虑买车怕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厂商折腾得猛,用户看得够呛。
动力方面,1.5T涡轮增压的133千瓦,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够用了。粗略算个百公里油耗成本,如果按7升油耗、市区约7元算,一百公里就要49元燃油费(样本有限),每年跑2万公里,差不多一万块油费。这个成本和电动车基本持平,别忘了电车后期充电桩不方便等问题也不少。买车你愿意多花3万换来更强动力和更好空间还是啥都不动?你怎么看?
我之前一度觉得国产车价格和合资车差距会持续拉大,但现在看,也许是我放大了想象。毕竟在供应链困难、原材料涨价、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合资品牌也没法便宜多少。国内渗透率和用户认可度提升,品牌渐渐向上,价格也水涨船高,大家都有压力。可这幅势,会不会反过来让国产车的性价比优势减弱?说到这我又断了线,暂时先不多说。
回过头想想,选车不就是选适合你日常的工具么?新帝豪这车,不管外观内饰怎么喊革新,到底能不能给你多几分舒适、安全和省心,才是关键。你会为那些贵出来的性能买单么?毕竟无论多漂亮的衣服,跑了十万公里后,留给你的还是耐用和经济。只是这些数字和趋势,平时坐在车里的你可能感受不深。但我有点怀疑,这新帝豪会不会带来的是另一波空间和动力的内卷?买车冲动来临时,别忘了掂量掂量真还值。
汽车是条路,也是条心路。新帝豪外观大改好看,动力也有升级,这波吉利挺下血本。但产量什么时候上?实际有没有降成本的措施?这些还未知。而我站在这辆新帝豪车旁,摸了摸它的把手,冷冷的金属质感,是不是就像这品牌,外冷内热,也带着某种希望和未知?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