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车企转型就像搬砖,干啥都慢半拍,每天都在会议室原地拉满?你且看看上汽通用这一年,换帅、砍库存、出新车、定新规矩,整个流程像开了二挡,人还没缓过神,人事大旗都插遍了各个部门,活脱脱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职场大片。
这场戏开头还挺有意思,去年8月,卢晓和薛海涛刚上岗的时候,上汽通用手里攥着30多万辆超龄库存车,那股压力说实话,能把人给压弯了腰。你琢磨,谁愿意先接烫手山芋?可没辙,既然接了盘就得硬着头皮上。于是,他们搞了套“切块打仗法”,每台库存都像人生中的一个坎儿,一场场仗打下来,干掉了不少存货,“庆功会”多得让人怀疑开会能不能顺便蹭盒饭。
薛海涛喜欢用“打胜仗的人就能上”的思路,内部天梯似乎变成了实战演练场,这策略其实像极了创业公司,成了就升,没干成就查漏补缺,完全不像传统合资的那种循规蹈矩。卢晓也没少鼓劲,带着大家光复了过去28年的经营底子,算是把祖传法宝重新擦亮。你要问带队靠什么,上上下下都说氛围好,没人吵架,大家憋着劲往前冲。
说起来,人事调整只是一粒火药,真正的加速手段还得靠产品和策略。
今年4月,GL8陆尊PHEV甩出了138公里纯电的新参数,16个月后又来个内饰动力的全面大升级。市场响应有多快?别说嘴上说说,薛海涛直接掏手机亮数据,GL8新款上市13小时就定了12312单,格局直接拉满。这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团队“憋一口气”,那是真把战斗力顶到天花板的感觉。
而且,GL8家族的新能源销量占比已经干到55%,这数据别家估计做梦也未必敢想。卢晓的底线也很简单——目标就是明年新能源渗透率干到50%啊,要不怎么叫“转型成功”?这标准定得,眼神都没给对手留活路。
不过,产品线的变化只是表象,后头藏着的逻辑才是上汽通用的杀手锏。
你看别克至境家族,6款车涵盖MPV、轿车和SUV,咱中国团队说干就干,决策不拖泥带水。卢晓原话:现在是“卸下束缚”,你猜啥意思?就是总部开始权力放手,让中国团队有充分自由度,毕竟中国人自己更懂中国市场。有点像是妈妈终于决定相信孩子,钥匙甩给你了,车自己开。泛亚能正向开发100多台车,这“底层优势”说实话国内其他合资都甭想复制。
更有意思的是,“目标互锁”的打法,销售、产品两边拉通,目标提前钉在墙上,谁落后谁羞愧,这种措施简直是把团队逼成了一个Minecraft玩家,人人自带红石动力,搞事情的欲望爆棚。说白了,不止是销售自己卷,每个环节都能互通互锁,协作成本压到最低,结果效率甩出几条街。
“奔驰急了”这话就像在饭桌上猛拍一下板,说得激烈,但细细想来,确实有点现实。康林松面对销量断崖式盘整,嘴上稳如老狗,心里着急。这年头豪华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稳住溢价,没中国方案根本行不通。卢晓和薛海涛曾去通用总部开会,美国豪车初购年龄53岁,咱中国直接二字头做人,这个对比,谁看了不会笑出声?传统豪华车的打法过时了,打起价格战一个也跑不掉,CT5都不得不参与降价,你还有啥路可选?
所谓的“完全认可”,其实总部也是不得已——市场逻辑变了,不放权就等着被拍在沙滩上。把产品开发、定义、决策全打包给上汽通用,让本地化变成新常态,德日审批流程直接被吐槽“耽误事儿”,效率怎么能比?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醒下大家,这波改革不是说秃噜嘴就能干出来的事,背后有真金白银的变革和压力。职场上讲究啥?不是拍脑袋做决定,是你敢放权、敢冒险、能承担责任,才可能真的赢。如今的上汽通用更像一支创业小队,不是什么KPI作业队,谁能揽下大胜仗,谁就能走上C位。
而下一个要上场的至境L7,就是这条路上的验收作业,能不能成,全看9月的市场反馈。至境家族将用8个月时间连发5款车,这速度就像四驱小子,谁慢谁下课。中国市场不认你慢工出细活,要的就是高效和走心。
“卸下束缚”这四个字,说白了是摆脱合资企业传统管控那一套,怎么合理化决策、怎么灵活调整人事、怎么踢掉繁琐流程,谁更像中国互联网公司谁赢。这是一场把握主动权的游戏。
你可别以为这都是嘴上说说,薛海涛在销售团队推行“目标互锁”,把泛亚和卖车的人绑定一起,产品定义阶段协作成常态,绩效挂钩目标,团队动力直接double。每个目标写在墙上,办公区一眼就能看到,每天路过都像打卡一样,工位下头不盯着KPI,脑袋后面还悬着目标互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用户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冰箱彩电大沙发不够,还要电池续航爆表,升级款GL8已经带着5C超充电池和202公里纯电续航秀肌肉,连别人的“镇店之宝”都拿出来和自己PK。至境L7主打350公里纯电加Momenta高阶辅助驾驶,这些配置,结合20万级的价格,谁跟你说不是新能源领域的“合资明星”,大概率是没认真看市场。
传统豪华品牌的尴尬还体现在产品策略,板块拉锯太明显,价格战没底线,溢价空间被新玩家一步步蚕食。有人说刚需被价格战“打残”,有人又说新需求出现“断档”,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用户习惯和市场逻辑变了。大家更苛求体验和本土化,合资品牌“只拿来主义”那一套早就玩不下去,上汽通用提前做到了“自主定义”,也算是扛住了转型阵痛。
这场转身,真不是纸上谈兵,上汽通用变革的核心还是研发、决策和团队氛围的打通。举个例子,泛亚工程师能本地化开发几十款车型,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成,更重要的是总部放权,中国团队本地话语权地位拔高。谁掌握主动权,谁能顺着市场浪头上船,传统的德日审批流程已经成了“绊脚石”,效率没法再和本地队伍PK。
卖车不是比谁库房里囤的多,是看谁能给用户带来新鲜感。今年上市的GL8陆尚,不光产品力拉满,冰箱彩电大沙发齐备,内外设计也跟着进化,新能源路线稳步推进。销量、配置、体验感同时下探到主流用户,你说奔驰、宝马、丰田看着能不慌吗?
企业转型这种事,流程倒是简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破旧立新”。上汽通用过去一年,用一场场胜仗堆成团队默契,把压倒性库存变成销量和信心。谁说合资企业不能做得像创业公司?谁说职场氛围就只能靠KPI和督导?现在目标互锁、办公室目标上墙,全员一条心,现成的国产创新样本。
最后咱们还是得接地气点。中国市场要求不是精雕细琢那么简单,是你能不能抓住每个反馈,拆解每个环节痛点,新老对手一起挤进战场。转型故事讲到这儿,谁都明白,自己家门前才能决定胜负,外面那些审批流程说得再多,也不顶用。
这波变革到底能不能被市场买账?等着至境L7上市时见分晓。别家还在琢磨怎么慢慢调整,上汽通用已经把变革变成了常态,谁输谁赢,可真不是几句口号说得清楚的。
说到底,这一年大家看到的是速度,看到的是激情,还有那份不信邪的冲劲儿。车企变革,不只是一场热血励志,更是中国市场逻辑的硬核升级。
新模式已然成型,成绩单几时亮?拭目以待吧。
话说回来,你怎么看上汽通用这波转型的路数,还觉得合资企业只能老气横秋吗?来聊聊你的看法——你买车的时候会因为国产创新更心动吗?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