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SUV市场,尤其是合资品牌的表现,让我觉得变了样。去年还能记得,销量前三基本日系德系交替,但今年,情况明显不同了。今天看2025年9月第2周的榜单,突然发觉,市场格局已经悄悄变了。
我刚才翻了下经销商的几份销售日报,差点笑出来,一辆提车还在等待装饰件。现场那股压力山大的氛围,也让我觉得,车子不上心的客户可能会更少了。比起去年,今年的销售更像在复杂的博弈——你知道吗?据我估算,这次前十名里,日系大概占据了50%以上,德系差不多占了40左右,美系只剩两款车了。要不是我自己感觉到这个比例,可能都难以相信。
途观L昨天卖出了4229辆,明显领跑,真是出乎意料。它的成功,除了价格策略变化外,还真跟国内消费心理有关——大众就是一个标志。我还记得有人说过:买大众,大概是为了图个稳妥吧。其实我一直在想,销量上升是不是因为那些低配车,配置被大幅压缩,却还能卖到19.99万,甚至还没配置座椅通风。你感觉呢,购买这种刚性认知的人,是不是占了大部分?
然后,RAV4荣放失冠了,掉了到3460辆。这其实不算奇怪,毕竟它去年还排名第二。但这次,它明显掉队了。对比锋兰达和探岳,都是2800多辆,尤其锋兰达,排名猛升,可能跟它的性价比有关系。就我个人猜测,很多年轻人买车,更多的是图个便捷和面子,搭配油耗、可靠性这些实用因素。而锋兰达的表现,让人觉得,日系的一些传统优势,正逐渐被德系新潮车型取代(这段先按下不表)。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的二元对立变成了二线对抗。前20名,日系占了10款,德系8款,美系只剩两款。韩系、法系这些旧朋友,早就藏到角落里了。我在想,为什么韩系车那么难翻身?是不是因为他们给人的印象,越来越低配或中端,缺少那种旗舰感?例子就像你去吃饭,菜单越复杂,你反而越迷茫。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反正,市场就是这样变化的。一年前我还觉得,锐界的销量挺亮眼的,但事实上,只卖了500多辆。特意挤进前20,算个奇迹吧。那个修理工跟我说:锐界?我都不建议新车买,就算买,也别期望它耐用。我觉得,一个车企能在如此激烈环境下依旧有点坚持,也挺不容易的。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锐界和吉普的自由光,差距还真挺大。一辆SUV,如果你看着油耗、成本、保值率,心里会不会觉得:我是不是其实对性价比的定义太肤浅?据我有限的样本(估算少的样本),一辆车的百公里油耗差异可以在0.5L到1L之间,价格差不多,但实际用车成本就大不相同。
我还想到一个细节:4S店里有人跟我说,你知道吗?现在卖车,套路变化真不少。当时我就想,他是不是对市场的洞察比我还深。但结果发现,很多套路并没有变,只是变得更藏匿。价格的死贵,低配不带配置还敢标出19.99。你会不会觉得,厂家和经销商其实也是一层层夹心饼干,想要谈个心一点都难。
我刚才还翻了翻朋友圈,有位朋友感叹,我以前觉得买个品牌,放心点,现在真觉得,品牌真不能代表一切。他是在考虑换车,犹豫要不要入手一辆昂科威Plus,销量也是挺靠前的。其实我觉得,像昂科威Plus这些车型,给人的感觉更稳重,但你知道它长远的维护成本吗?我粗算过,大概每年保养和维修,至少得花掉2000–3000块(估算,算上油耗、常规保养),和之前相比,实在差距太大。
说到这里,我有个疑问:这么激烈变化,买车的人究竟注重什么?是情感,还是实用?我有个朋友最近都不怎么在意车型名了,只关心油耗和保值。也许,未来的市场会更像理财——买车,变成一种资产配置,而不是面子工程。
这次买卖,有点心累,不是因为价格贵。真是嫌麻烦,总觉得,买车,越看越像一场心理游戏。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就在玩摇骰子的那种心情?消费者心理,总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得多。
有没有一种可能,未来市场的格局会再变?谁知道呢?我有点好奇,小细节里藏着不一样的秘密,只是还未完全浮出水面。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下一次变天,除了销量,我们还会看出什么新的潜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