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一场由百万粉丝博主@风云XTony发起的维权行动冲上热搜。
70名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发声,直指小米汽车宣传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缺失,涉嫌虚假宣传,要求“退一赔三”。
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是车主们高价选装的配置与实车交付后的“货不对板”——原本宣称能提升散热性能的碳纤维结构,被拆解后发现仅是普通材料,功能缩水45%。
更让舆论哗然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戴盛仪公开表态:从现有证据看,小米汽车的行为已涉嫌欺诈,消费者有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车及三倍赔偿。
这事儿表面看是车主维权,实则撕开了新能源车行业“参数内卷”的遮羞布。
小米造车的初心是什么?
是让普通人享受科技红利,还是用PPT参数收割韭菜?
雷军当年那句“和用户交朋友”言犹在耳,可如今面对车主质问,小米副总裁竟回应“退订会造成小米崩塌”。
这话听着耳熟吗?
像极了某些品牌出事后的经典话术:“我弱我有理,你闹就是你不对。”
消费者真该长点心了!
就像我那个冤种朋友,冲着广告里“车载空气净化系统”花大钱买车,结果拆开一看,滤芯薄得像张A4纸,气得他当场想表演胸口碎大石。
现在的小米SU7 Ultra车主何尝不是如此?
宣传时把碳纤维材质吹得天花乱坠,交付后却玩文字游戏——你说“双风道”是外观设计,可消费者理解的是功能升级啊!
这种“技术承诺”和实际交付的割裂,本质上是把用户当傻子糊弄。
戴博士的话一针见血:这不是简单的消费纠纷,而是企业价值观的试金石。
《消保法》第55条白纸黑字写着,欺诈行为必须退一赔三。
可某些企业总爱揣着明白装糊涂,觉得消费者不懂法、怕麻烦。
但这次小米踢到铁板了!
70人维权群背后是300多名车主集体录制视频、委托律师启动诉讼的庞大力量,这股较真劲儿让我看到希望:当沉默的大多数开始用法律武器硬刚,行业乱象才有根治的可能。
造车不是造手机,自安全性和诚信度容不得半点水分。
雷军曾说“风口上猪都能飞”,但别忘了,不停的时候最先摔死的也是猪。
小米SU7 Ultra 的维权事件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用户或许会为情怀买单,但绝不会为谎言埋单。
如果你也经历过类似套路,请点赞让我看到!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 car 企业宣传该不该和实物 “零误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