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的灯光打在展台上,镁光灯下的锂电池像一块刚出炉的砖,等着被主角们赋予新身份。论坛会场搭建在慕尼黑展馆一角,大屏幕上滚动着数字——“锂98%,石墨80%,钴1%”——听起来像是某种校园化学考试的必考题,但其实是欧洲汽车人最真实的生死线。奔驰、宝马、巴斯夫、宁德时代,穿着各自的工服,围着会议桌坐下,场面倒是和谐,只是私底下谁都知道:谁先搞定“循环经济”的命题,谁先续命电动化,谁就能活得久一点。
如果我是巴斯夫的技术总监,大概率正在盘算:假如我的正极材料断了供应,老板下个月就不用给我发年终奖了。要是我是宝马的供应链经理,估计心思不是在下半年的新车销售,而是在哪个中国朋友能借我点锂,先度小寒。至于慕尼黑这场对话,是不是能让欧洲汽车从产业链的“ICU”抢救到“康复病房”,大家的计算器早就在角落里嗡嗡作响。
照理说,全球都在奔电动化,欧洲本是老牌工业区,应该过得滋润。但2024年欧盟电动汽车销量直接掉了5.9%,谁都明白这是断奶不及时惹的祸。三座大山:原料、产业链、政策。锂和石墨不是自己家的,每年靠进口填窟窿。价格一变天,利润立马水淹七军,宝马账面上多出的“无形成本”比去年的展厅灰尘还厚。自家的电池工厂呢?产能只有中国的零头,连“长子”大众,都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PowerCo工厂慢性爬坡,才30%产能,连订单都不够装满。剩下的就是欧盟的政策——新电池法,每次修订像是在给企业做深蹲,碳足迹、回收率、电子护照,年年加码。没矿、没手艺、还要天天考试,欧洲车企的日子,能不熬夜抓头发吗?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欧洲的车市铁定有体量,145万纯电动新注册,587万存量,增速还在。德国、比利时的数据就摆在那儿,门槛够高,只要能迈过去,就是新世界——关键看有没有梯子。这时候,情况就迎来了那个“全班学霸”——宁德时代。
电池行业讲起“循环经济”,像刑侦里讲“证据链”,闭环就是生命线。宁德时代手握回收技术,镍钴锰能玩到99.6%回收率,就像把案发现场的头发、指纹都收集齐了,谁还敢说查不到真凶?欧洲的头疼,宁德能开药。邦普循环在德国开厂,搅拌着欧洲废旧电池的“汤”,给奔驰和宝马递过去一碗热乎的回收数据。更妙的是,宁德时代不是只卖“电池”,卖的是一次性解决方案,还能顺手帮制定标准——讲白了,从“产品出海”升级到“规则出海”,谁的存活空间不更大一层?
奔驰宝马这些老品牌,曾经靠油门制霸赛道,如今全靠“合作”续命。2025上半年,奔驰营收跌了8.6%、净利跌55.8%,宝马也好不了多少。自己做产业链太贵太慢,砸多少亿都不见起色。这时候找宁德时代“搭台”,不用自己操碎心,直接用现成技术,送审合规,业务提效,适合又划算,谁还死撑自家的“手工作坊”?
再来是巴斯夫,它没错过这波潮流。正极材料全用再生货,和中国企业“抱团取暖”,变身从传统卖家到循环经济参谋,供应链生态瞬间厚实。官方口号是“净零碳足”,实际上就是用战略合作把自己的脖子变粗,遇到原料涨价就更有底气发工资。这种操作,行业里谁不想偷师?
但别忘了,合作归合作,现实依然棘手。欧洲的政策不是闹着玩的,碳足迹申报、回收率指标,年年提升。如果不能实现本地化循环,罚单比打折促销还多。巨头们这次在慕尼黑“组团过关”,说白了是相互借力:中国企业“带技术”、欧洲企业“出市场”,最终卷成了产业“合伙人”。对于电池这种全生命周期极长的产品,没有谁能靠一己之力把所有环节吃掉。
说到这里,我得自黑一句:如果刑侦案子也能像电池循环那样通力合作,或许我们能早两天写完结案报告。不过行业现实总是多一层难度,大佬们能坐在一起商量,已经算是不错的人生。
但要真理性地看,“循环经济”不是情怀,是逐利的新赛道。宁德时代不是做慈善,奔驰宝马没空鼓掌,他们关心的是谁能带着队友一起赢。这次论坛的底色是黑色幽默——技术再牛,市场再大,没钱、没标准、没资源,下场照样狼狈。全球产业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复杂,谁都不是主角,也没人能玩成幕后黑手,最后还是得“一起抬杠”,才能撑过考验。
最后抛个现实问题给各位:如果循环经济真能帮汽车业破局,那中国和欧洲的合作能不能持续,谁来做产业链的“裁判”?当电池回收标准和市场准入都变成了合规与利润的博弈,有没有可能未来某天欧洲会再次收紧规则,把现在的“共赢”变成“新门槛”?而中国企业,究竟能在循环经济里真正参与定规则,还是只能一直“技术出海、被动应对”?对于电动化的故事,慕尼黑这场对话也许才只是序章,你准备好看下一个转折了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