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车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转型图景: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大关,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全球化布局加速推进。透过上半年财报数据,我们看到跨国车企与中国品牌在智能化赛道上的战略分野,更观察到产业格局重构中蕴藏的技术突破机遇。
---
一、智能驾驶:跨国车企的新突围路径
面对中国新势力的竞争压力,大众、奔驰、日产等外资品牌正加速智能化布局。大众集团上半年在华销量131万辆(同比-2.3%),奔驰销量29.32万辆(同比-14%),利润普遍缩水。为扭转局面,跨国车企选择与中国科技企业深度绑定:
- 奥迪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
- 宝马联合Momenta打造本土化智驾方案
- 丰田/日产/大众全线引入Momenta技术链
这种"技术借力"策略凸显中国供应链的创新势能。宝马高管坦言:"内燃机仍是现金流基石",但智能化已成必争之地。
---
二、中国品牌的"技术反超"逻辑
当跨国车企调整电动化节奏时,本土企业正通过全域自研构建护城河:
1. 核心技术突破
比亚迪全域800V闪充技术解决补能焦虑,宁德时代骁遥双核电池实现安全与性能平衡,零跑"三电+智能"全域自研体系提升15%生产效率。
2. 智驾体验升级
小鹏纯视觉智驾方案摆脱高精地图依赖,华为鸿蒙智行为问界/智界提供全栈赋能,城市NOA渗透率达45%。
3. 盈利模式创新
小米汽车Q2毛利率26.4%,亏损收窄至3亿元;零跑上半年净利0.33亿,成为继理想后第二家盈利新势力。其共性在于:规模化降本+生态链协同。
---
三、双轨战略重构竞争格局
1. 价格带精准卡位
- 北汽极狐以800V平台下放至15万级市场,上半年销量5.55万辆(同比+211%)
- 享界S9攻占30万+豪华轿车市场,月销破4000台
双品牌战略使北汽蓝谷营收增长154%,整车收入激增206%
2. 技术普惠路径
吉利新能源渗透率达51.5%,极氪毛利率16.9%(+4.7pts);比亚迪海外收入1354亿(+50.5%),印证"技术出海"可行性
3. 研发投入分化
比亚迪研发309亿(+53%)主攻电池技术,吉利73亿(+21%)布局AI领域,头部企业研发强度超传统车企3倍
---
四、政策赋能与全球化新局
1. 补贴精准导向
黑龙江新能源车补贴较燃油车每档增加2000元,重庆追加3亿置换补贴。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多元化补贴改善8月增速"
2. 出海策略升级
比亚迪欧洲销量7.5万辆(超去年全年),吉利启动"高价值出海":针对区域需求定制产品,告别简单适应性改造
3. 产业整合加速
央企重组迈入深水区:一汽奔腾混改引资85亿,东风推动岚图赴港上市,长安升格"新央企",资源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
---
五、未来赛道的三大决胜点
1. 智驾体验差异化
L2+辅助驾驶已成标配,端到端大模型将重构技术壁垒。华为、小鹏、理想城市NOA落地进度成关键指标
2. 盈利模型健康度
经销商数据显示:新能源品牌亏损率(34.4%)显著低于燃油车(58.6%),售后毛利贡献超63%。"规模效应+渠道优化"决定生存阈值
3. 技术迭代速度
宁德时代神行超充电池、蔚来BaaS电池租用降价30%、极狐ADS 3.0智驾系统等创新,推动行业从"配置堆料"转向"真实用户体验"竞争
---
2025上半场的竞争揭示:当电动化成为基础设施,智能化体验、全球化布局、可持续盈利正构成新三角范式。跨国车企的本地化研发提速,中国品牌的架构创新深化,双方在智驾赛道形成全新竞合关系。正如产业共识所示:"现金流、规模化与科技自研能力,正取代销量数字成为车企生存的新硬通货。"这场围绕"技术价值"的深度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