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一月,特斯拉一方面加大上海储能工厂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在美国工厂里下令拆除中国制造的零配件。
这家曾靠中国供应链“起死回生”的公司,如今在政治压力面前,竟然“卸磨杀驴”,自己拆掉了曾创造的“中国奇迹”。
到底怎么搞成这样,真让人觉得矛盾得很。这次的撕裂,是走向重生,还是走向灭亡,不得不让人深思。
55秒造一辆车,两年内砍掉中国零件,特斯拉疯了?
就在两年前吧,特斯拉上海工厂还能靠55秒的时间把一辆车搞下来,真是造了个全球制造业的奇迹。
这速度之快,把快要没钱的马斯克拉出了困境,还让他重新站到了神坛上,让全世界都见识了啥叫“中国速度”。
可如今,这曾经的救命稻草,变成了他非得自己砍掉的“毒药”,满满都是悲剧的味道。
11月15日,一份内部资料外泄,就像一颗炸弹一样,在美国汽车行业引起了巨大震动。
文件里明确点出来,特斯拉美国工厂得在两年之内彻底不用任何来自中国的零件,态度那是相当坚决。
这可不光是特斯拉一个人在这么操作,通用、Stellantis这些大厂也都跟着步伐紧随,所谓的“去中国化”阴谋正悄然展开。
这事儿可不全是啥精明的商业谋划,底下其实像悬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的压力一直压着头顶。
就是说,《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巨大吸引力,每辆车提供7500美元的补贴,真是让任何车企都忍不住心动啊。
再加上对中国电动车高达100%的重税,简直就是在费尽心思堵死中国车企的路,让他们根本没法进入市场。
一方面是赤裸裸的成本压制,中国制造的Model 3比美国版本便宜了整整6到8万元。
另一方面嘛,政府给的补贴是真真切切的,采用本土零件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一辆车的命运是否能走得长远。
马斯克这个人啊,一边对“中国奇迹”大加赞赏,一边又深度参与美国的军工项目,真是个“两面派”,几乎没有其他路可走。
他得选择一边走,就算这个选择让自己割裂开来,即使这种割裂看起来荒唐又矛盾,也得硬挺着。
这本来是一次商业上的自我救赎,实际却变成了一场受到政治牵扯的无奈演出,透着浓浓的时代悲凉。
一份法案与一张关税单,逼迫企业上演“政治秀”
倒也可以说,这就是场精心安排的“政治演出”,地方在美国,剧情都由华盛顿那边操刀。
像特斯拉这样的跨国巨头,得站在聚光灯底下,不得不作出违背商业直觉的决定。
这份《通胀削减法案》,表面上是想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实际上却是一个明显的保护主义手段。
它就像个紧箍咒,死死地套在所有想在美国市场赚钱的车企身上。
要是不配合,就别想着能拿到那7500美元的大额补贴,这简直是在成本上狠狠地扎了一刀。
更不用提,那对中国电动车高达100%的301关税,简直就像一堵难以突破的高墙。
说到马斯克,情况可真是挺微妙又挺难搞的。
你看,他不光是特斯拉的CEO,还亲自插手美国的太空和军工项目,算得上是个重要角色。
这么一身份,政治上几乎没有点模糊的余地,得把立场摆得很明确、很坚定。
他的一言一行,早就不止是单纯的商业利益,更加上了不少政治意味。
想必当他下令割断中国零件时,心里那份矛盾和无助得多难受,想必也是一番剧烈的挣扎。
那一方,是中国供应链曾经带给他的“救命之恩”,也是55秒出一辆车的效率传说。
这边呢,是实际的政治压力,是不得不遵循的“政治正确”,里面满是身不由己的凄凉与无奈。
说到底,这事儿不只是特斯拉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美国汽车圈在政治压力面前的集体“认输”。
这样的认输,代价挺大的,丢掉了最宝贵的商业效率,但换来可能只是一种假象的安全感。
零件贴上墨西哥标签,中国影子依旧挥之不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充满智慧的中国谚语,现在被美国汽车企业们用得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是炉火纯青啊。
所谓的“彻底切割”,在实际操作中早已失去了原本的纯粹,反倒变成了一种暗中默契的“障眼法”。
那些精明的公司如今已经开始玩起了“曲线救国”的老把戏,里面还透着点儿讽刺的味道。
他们把中国制造的零件,先送到墨西哥或者加拿大这些“友岸”国家,帮忙做个简单的组装。
接着,他们再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把“墨西哥制造”或者“加拿大制造”的标志贴在成品上。
最后,他们气势汹汹地闯入美国市场,把那道严格的关税关卡巧妙地躲了过去。
就像把一瓶香味醇厚的茅台放进了二锅头的瓶子里,想着能蒙混过所有人似的。
可酒香是藏不住的,再好的包装也盖不住那份从骨子里透出的成本优势和高效协作,标签再怎么贴,也掩盖不了。
美国汽车零部件协会的负责人都坦言,要找到能完美对接、完全取代中国供应商的办法,几乎比登天还难。
中国供应链到底指的啥?它可不是一块砖那样简单,而是一整面墙般庞大完整。
这面墙,可不是一天两天堆起来的,而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靠着无数企业一同打磨出来的,错综复杂、庞大繁盛的生态圈。
从电池核心宁德时代,到底盘结构拓普集团,再到温控体系三花智控,这些大厂家早就走向了世界舞台,布局遍布全球。
它们不仅是为美国供货,还覆盖德国、甚至整个世界,就像一张庞大的神经网络一样。
美国的“一刀切”策略,不仅冲击了特斯拉的美国工厂,还动摇了它那张铺天盖地、连接全球的供应体系。
因此,特斯拉的决定变得格外令人感叹,又带点无可奈何的味道。
表面上说是在“去中国化”,实际上只是把“直接依赖”转变成了成本更高、步骤更多的“间接依赖”。
这场演出看起来挺热闹的,实际上却很荒谬,满满都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和妥协。
一场代价高昂的实验,最终没有赢家
讲到这儿,眼前已经很明显地展现出一幕荒诞不经的现实大戏,轮廓都清楚了。
这场打着“国家安全”幌子的庞大试验,最后反倒像个回旋镖,狠狠地打在了发动者自己身上。
那到底是谁在为这场耗费心思安排的“政治表演”埋单呢?
最先得承担这事的,得数美国广大普通的消费者,谁都别想躲开,毕竟他们是最直观的受害者。
要是6到8万元的成本优势一旦没了,Model 3在美国的价格涨起来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他们得掏更多的银子,去买那辆可能因为换了个不太熟的供应商,品质变差的“政治正确车”。
接着得提提特斯拉公司本人,再加上整个美国的汽车产业圈。
特斯拉的利润率一直在慢慢下降,现在又背负上供应链调整带来的不小压力。
股东们的担忧在每一次股价起伏中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心里面都是忐忑不安。
从长远来看,要是中国供应商失去了美国这边的订单,他们真的会就这么干等着吗?当然不会啦。
他们肯定会转而投向欧洲、日韩和东南亚这些更大的市场,毕竟世界那么大,总会有懂行的买家等着。
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开始显现:当美国品牌因为成本上涨而变得不那么有优势时,全球市场可能会悄悄展现出一种新动向。
其实这走势,搞的不是“去中国化”,而是真正的“去美国品牌”,这才叫“自己掰断了手臂”。
这场以邻为壑的较量,最后变成了一个没有赢家的“多输”局面,满满都是历史的讽刺味。
结语
特斯拉这把刀,表面上像是要砍向中国供应链,可实际上,悄悄中却是在砍掉支撑全球化运作的那份信任根基。
当商业不得不装腔作势,效率被排到一边为了站队,或许我们正迎来一个更贵重、更脆弱的时代。
这场以邻为壑的把戏,下一个陷入漩涡的又会是谁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