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订单曝光
当我还在脑子里想象《第五元素》里那种酷炫的飞行汽车时,没想到当年在《爸爸去哪儿》里拿着喇叭喊“集合啦”的李锐,现在已经跑到迪拜搞大事了——他代表小鹏汇天签下了600台飞行汽车的订单,按每台200万算,这单就值12个亿!
这下可真是让人惊掉下巴啊。那问题来了,飞行汽车真的已经成熟了吗?咱们普通人啥时候才能开上这种“未来感爆棚”的东西呢?
飞行汽车商业化进程
从行业标准来看,飞行汽车现在还没完全成熟,但已经快要进入商业化阶段了。
像小鹏的“陆地航母”这种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TRL8级,也就是差不多可以量产了。它甚至还通过了阿联酋民航局的有人驾驶许可。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产业成熟度,比如国内的适航证审批还没完全搞定,低空交通管理的体系也还在建设中。另外,目前大多数飞行汽车的续航能力大概只有200公里左右,能量密度还是个大难题,是核心技术上的瓶颈。
全球飞行汽车研发现状
全球还有谁在做飞行汽车啊?其实这个赛道早就热闹得不行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球有超过160家公司正在研发飞行汽车,光是研发项目就超过了200个。
国内这边也分成了四大派系:像亿航智能这样的科技公司,小鹏汇天这种车企背景的玩家,还有中国商飞这样的航空大腕,再加上大疆这种无人机出身的企业,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扎堆。
国际上,美国更是热闹,有32家相关企业在这个领域发力。其中,Volocopter 和小鹏汇天算是行业里的“独角兽”了。最近广汽高域、红旗的“天辇1号”这些新面孔也开始加速进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地上能开,天上能飞
小鹏的核心优势到底在哪?其实迪拜的订单能签下来,靠的是三方面的硬实力。
第一,它用的是全球首创的分体式设计。陆行体可以拿C照就能开,飞行体也特别好上手,5分钟就能搞定,既实用又容易操作。
第二,小鹏的量产能力非常强。广州的生产基地一旦全面投产,每30分钟就能下线一台车,预计2026年就能开始交付了。现在全球已经收到了7000多台订单,说明市场很认可。
第三,技术储备也很扎实。它用了800V碳化硅动力平台,飞行续航能达到500公里,而且整个飞控系统都是自己研发的,安全性有保障。
跟竞争对手比起来,小鹏最大的优势就是“地上能开、天上能飞”,这种设计更贴近普通用户的需求,实用性更强。
普通人何时能用上飞行汽车?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用上呢?
乐观的话,可能还要等5到10年。比如小鹏的“陆地航母”计划,预计2026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但一开始主要是面向企业客户和高净值人群,价格也挺贵,要207万元。
行业专家预测,2025到2030年可能会进入商业化阶段,到了2030年之后,才有可能慢慢普及开来。
不过,想真正普及,还得跨过三道关:第一,价格得降到30万以内;第二,飞行驾照要更简单、更容易考;第三,城市里要有足够的起降点,还有配套的空管系统。这些都解决了,普通人可能才有机会真正用上。
飞行汽车未来展望
迪拜那12亿的订单,不只是小鹏技术实力的体现,更说明低空经济真的要起飞了。不过,飞行汽车想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还得靠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场成熟一起发力。但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村长”,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说不定哪天就能开上自己的飞行汽车了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