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买车,尤其是豪车,其实不是只为了一个代步工具?说白了,谁都希望,多花点钱,能换个省心、体面,更重要的是安全有保障。可当你以为砸下重金,一切高枕无忧的时候,现实往往让人怀疑人生。谷女士76万买了台奔驰S400,结果一年多出了22个问题,维修都进店14次,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事——我花这么多钱,到底买来的是享受,还是糟心?
奔驰这种级别的品牌,向来是很多消费者心中的“梦想之车”,打着“精工细作”“德系品质”的旗号深入人心。可现实真的是广告宣传的样子吗?这事要是落在谁头上,心里都会起一万个疑问:我是不是买到了假奔驰,还是说这车本来也就是这样的?更关键的是,遇到这么多 问题,奔驰和4S店是怎么应对的?消费者的利益,最后谁来负责?
我们先看4S店怎么说。雨刮器抖动,店里说是海水溅到了雨刮器上;车机出现故障,是因为软件没升级;各种报警灯闪烁,是正常现象甚至是因为电瓶没电。处理的方法多是让车主回家重启、升级、凑合用,仿佛这些毛病不值一提。这个身段,换谁头上都觉得一肚子火。新车能连续坏22次,正常吗?那问题来了,奔驰S400的“正常”到底是啥样?
这里面有个观念问题,现在很多厂商和4S店,遇到问题不是先想“怎么帮你解决”,而是想“怎么洗掉责任”。本来出了故障就该实事求是地修,修不好就该更换——这是常识,也是契约精神。可有的4S店只想着保护自己利益,把问题说得轻如鸿毛,跟你斗智斗勇。
雨刮器偶尔一抖你说正常,车机屏幕七次黑屏还说正常?发动机故障灯老是不消,车身抖动,你说“没事”?如果这都正常,那到底什么是不正常?奔驰的这些个“正常”,只怕是在暗中抬高消费者的认知阈值,一次又一次麻木消费者的容忍度。有多少人在榨干耐心后才真正醒悟,原来豪车也是“得病无所惧,4S店罩着你”。
再说说各路 “换车条件”。4S店同意退换是好事吗?你要再掏十几万,贷款、保养、维修基金一个都不能少,旧车低于市场价回收,新车高于市场价卖给你。这是哪门子的“为客户着想”?让人怀疑,有没有故意把换车变成消费者无法接受的负担,一来可以说“我们愿意帮你”,另一方面让你知难而退自动放弃。说白了,这些套路不是为了帮客户,而是为了让自己全身而退,损失最小化。
你说奔驰S400这样的车型,为啥落到这样待遇?背后的原因,各行各业都值得好好琢磨。中国人对豪车的期望既高又带有点崇拜,在消费者与厂商博弈链条上,信息不对称、维权成本高等问题长期存在。4S店惯于绕开核心问题转而推责任,厂商出了问题喜欢用光鲜词汇糊弄过去。可问题纯用公关词能解决吗?消费者不傻,体验一两次、吃一两回亏,慢慢都会醒悟过来。品牌光环再大,车主一遇到问题发现没人理你,好感分分钟掉头。当“质量”这个最核心的东西打了问号,别说奔驰S400,你挂个劳斯莱斯也是纸老虎。
谷女士说自己已经“不敢开那台奔驰了”——要知道,买奔驰本是为了安心,现在安心没了,剩的全是焦虑和不信任。治安全隐患是小,品牌信任的坍塌才是大问题。奔驰这样的品牌,真的不该让客户有这种体验。难道高价不应该买的是信任、保障和服务,而不是一堆推脱?
再看看消协、法律的介入。理论上讲,咱有三包、售后有法律规定,可问题的实际执行总是打折扣。很多时候,消费者明明吃亏受气,最后想走到法律这一步,又觉得“麻烦、耗时、希望渺茫”,就这么让问题烂在肚子里。其实但凡每一次维权都能顺利解决,厂商和4S店也不至于这副德性。有些事走到消协都没解决,说明问题早已不是技术故障,而是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再设想一下:如果谷女士不是“奔驰S400”这样的高端用户,就一普通十几万二十万的车主,遇到这档子事,会不会更难?会不会更被敷衍和推卸?说到底,这并不是一个“奔驰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汽车消费市场的普遍难题。别看你一年修22次,厂家和4S店早把你和一百个、一千个类似遭遇的人当流水线数据,解决只是例行动作,过程怎么走,标准答案都写在了案头。
问题还在于,很多消费者还认为“能修就凑合修,省点事”,只不过谷女士较了真,敢把记录摆出来、敢找媒体和法律。可换成大部分人,多半被一通操作洗脑,或者嫌麻烦不了了之。你说这现象怪谁?一半怪厂商和4S店的无良套路,一半也怪消费者不敢硬到底。
其实你再想深一层,企业挣钱的方式,决定了它看客户的角度。一个品牌若只是靠广告和渠道驱动,用户遇到问题就冷处理,或者“有问题,先拖一拖、磨一磨、震一震看看再说”,这种企业迟早会翻船。反观那种真把每一个用户当朋友、当家人的公司,出了问题头一个想到怎么帮你解决,哪怕赔钱也愿意负责任,才有资格谈“品牌和信任”。
很多人会追问一个终极问题:我作为普通消费者,花钱究竟能买来多少尊重?你买的是大品牌、是品质生活,还是最终只买到一堆责任推诿、服务缩水的“名利场”?谷女士的遭遇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奔驰的底色,也照出了我们当下在商品社会里,最渴望,到底是什么?
也许有人说,这就是消费升级的烦恼——可是消费升级首先得有配套的服务和保障,不能只是价格升级、广告升级。否则要豪车干嘛?买一台回家天天返修,你买的是车,还是买了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企业和品牌,在一时的利益和长期的信任之间要好好掂量。别以为有品牌光环就能一直当大爷,时代在变,信息越来越透明,维权渠道越来越多,谁要是把用户当成韭菜,收割多了只有掉粉、垮塌这一条路。
所以,不妨再问一句:如果换作是你,花76万买台奔驰一年修22次,能忍到第几次?你在奔驰4S店遇到推脱、拖延、加价换车的套路,会服软还是硬刚?越来越多这样的案例,如果每个人都敢敲敲桌子、拍拍板,这个产业链的“高高在上”是不是就该走向终结了?
希望谷女士能要回属于她的公平、尊重与安全感。也希望所有的消费者,不要因为一两次的不愉快就选择沉默。只有每个人都敢喊出来、站出来,让企业知道我们不是好糊弄的,奔驰才会回归它该有的模样。毕竟,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修的;消费权利,是用来争的,不是用来放弃的。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