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以前大家提起奥迪,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那四个圈,穷人开A6、富人开A8——一副德国老派企业的正经样子。可现在再看,奥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想”中国、也更“像”中国了。这事儿到底是奥迪变了,还是市场变了?
咱们先捋一捋。中国市场到底有多重要?大家老说什么“最大的单一市场”,听着像废话,其实就是中国每年买掉奥迪全球小半儿的车,没中国市场,全球车企那是真过不下去的。和别人家动不动被“合资伙伴”怼得吱哇乱叫不一样,奥迪压根“双胞胎”,一汽一套,上汽一套,合作伙伴两边齐开花。这画风搁二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呢,成了“战略级操作”。为啥?因为中国不只是市场那么简单,还是阵地,是风口,是试验场,更是逼着你自我革命的地方。
说说奥迪这波操作,到底新在哪?以往德国豪华品牌进中国,总给人一种“移植病”,海外的东西往国内搬,一不顺水土就“拉胯”。这次奥迪直接甩了个双品牌战略出来,原有的四环那是老用户的感情牌,又整了个AUDI(注意,不是拼音的“奥迪”,是德国哏儿加字母的AUDI),专门伺候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要我说,这比一堆车企“改脸色出新标”诚意多了——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把自己拆开再组一遍。你想,那新出的AUDI品牌,设计、平台、生产链条统统为中国度身定做,团队直接德国中国来回联合开发,外观里里外外都贴着“中国定制”的标签。奥迪,这回是真试着把话语权递过去了。
咱们都知道,中国这市场变得快得离谱。十年前你说要“插电”,老大爷都懒得搭理你。现在呢,纯电、混动、增程,动不动卷成价格屠夫,车内一堆大屏、氛围灯、智能驾驶不能少。面对中国的速度和尺度,外国企业必须两件事都干好:第一,动作快。第二,要灵活。奥迪以往“小步快跑、谨慎迭代”,现在愣是给出“一年上七款新车”——这节奏和国内新势力比都不落后。从等一个A6L改款三、五年,到现在新品牌、新平台跟下蛋似的扑通扑通往市场砸,大厂都逼成卷王了。
不过你要问,这股疯劲儿能不能成功?这事我还真得打个问号。中国消费者好伺候吗?绝对不好。奥迪想紧跟中国潮流没错,甚至把AUDI品牌价格都拉下来,打低价分流、占新用户,可你得问问那些追新、赶潮的年轻人:为啥不买国产?为啥非得买“新奥迪”?这就说到根上了,中国这市场重视“身份感”,但现在的身份感,是不是还被“德国四环”定义?以前你开奥迪,身份是“开豪车的”,现在你买新势力国产,身份说不定是“懂科技的潮人”,奥迪的新品牌、低定价能像特斯拉、蔚来那样把粉丝激情点燃吗?值得怀疑。
再一个,就是智能化这茬。以前车企做车,硬件牛皮就是王道。现在中国比的是智能、体验、网联。感叹一句,德国工程师牛是牛,也得服气:国内企业华为、Momenta这些玩家就是牛。奥迪这波直接全面接入华为乾崑智驾,把最强智能外包给本地供应商,理念上迈出了大步。但这里头有个问题——技术合作本身需要放下身段,但品牌要不要放下自我?车开起来舒不舒服,智能坐舱是不是“正经德国味儿”还是“本土客气话”?不是把中国方案塞进去那么简单的,怎么融合、怎么又快又稳出结果,挑战才刚开始。
说到挑战,咱们不能光看双品牌双速度。奥迪毕竟还要两头押宝,“油电共进”。这玩意说白了,就是怕一头走死胡同。 纯电这事不靠谱,油车还得卖着;但你要谁都讨好,最后可能啥都讨不好。纯燃油用户嫌纯电上手没味儿,纯电用户觉得油车“没未来”,奥迪的策略是“啥都要”。可这不丢西瓜捡芝麻,不犯选择困难症么?有的人就想要纯电新势力的锐气,有的人想奔着豪华品牌的踏实,奥迪你到底给谁打的牌?这就是策略的两难。
在这里我得问一句,奥迪这么做有没有底气?或者说,德国企业到底能不能自我革新?都知道德国人的严谨出名,可这玩意在中国市场可能就成了包袱——你要什么都按部就班,开发周期长、产品慢半拍,等你仔细琢磨完,国内对手都推三代新车了。要快速,就容易糙。但老品牌“质感保证”说出去,得拿什么守住?消费者会不会不买账?这个平衡,中国市场对所有外企都是同一道坎。
要说最核心的,其实奥迪也在努力回答一件事: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是“消费升级”的主战场,还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过去的套路——豪华感、身份象征、厚重气场,还能玩多久?中国人要的,或者说中国新一代要的,到底是“面子优先”,还是“体验至上”?品牌价值还是科技价值?这问题,没人能一次答明白。
奥迪这次用高密度新品、双品牌并进、联合本土智能、上下游快马加鞭,摆明了要用行动和速度给中国市场“来一场自我救赎”。但不怕你快,最怕你快得没章法。头绪太多,品牌容易失重,曾经车圈里那个有点“高冷”的奥迪,会不会被中国市场教成了“讨好型人格”?成败之间,分寸难拿捏。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总爱批评外企动作慢、不接地气。这下人家真的全身心搞双品牌、新渠道、本土化研发,还跟中国巨头齐搭子,说明大牌也能被中国市场倒逼“自我革命”。站在市场里,你再牛也只能“听劝”。只是我想提醒一句: 不是所有的“本土化”都能带来好结果,更不是砸钱做流量、上新品牌就一定赢。中国消费者早就练成火眼金睛了,谁真是谁假,谁行谁糙,一眼看穿。
未来奥迪能不能凭这把“双牌”翻身?能不能撑住品牌、质量、体验三券合一?能不能真正和中国新势力拼速度,还拼出点儿独到的东西?这是个开放题。老外进入中国三十年,好多都被本土化“同化”成四不像,也有的夹缝中求生反打漂亮仗。奥迪能不能成正面教材,还得看三五年变化。
最后,咱们也别太苛刻地用中国速度、价格战、体验升级去套所有品牌。每家企业的“短板”背后,其实都是自己那套文化基因。对于奥迪,怎么在跟中国一起高速进化的同时,不忘了品牌的根,不变成“谁都像、谁都要”的四不像,我觉得比销量和速度更难、也更重要。至于这场“中国最好机遇”的大考,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其实市场早就安排好了答案。车企的生死,看的是变化背后的底色和定力,不是动作快慢,更不是表面文章。
现在的奥迪,跑得是真快,但路终究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