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设计变化,格栅风格争议,电动化影响思考

宝马这两年的设计总让人感觉有点“飘”,你说它情怀,那是真有点情怀,但你说它理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好像总差点意思。特别是那一阵子的“大鼻孔”,真是让不少人直呼瞎了设计师的眼,更有老粉丝表示“看不懂”甚至“辣眼睛”。但你要再仔细琢磨琢磨,发现宝马其实也没那么简单——表面上好像迎合市场大潮,实际上人家暗地里已经磨刀霍霍,开始下盘大棋了。

宝马设计变化,格栅风格争议,电动化影响思考-有驾
宝马设计变化,格栅风格争议,电动化影响思考-有驾
宝马设计变化,格栅风格争议,电动化影响思考-有驾

为什么宝马从i3到M3,会一会儿鼻孔越做越大,一会儿又突然开始搞克制、收敛,甚至在全新Neue Klasse M上,试图回归一些经典比例和精气神?这事背后的门道,比你想象得复杂得多。

先问个问题:汽车设计到底是为谁服务的? 是用来表达设计师本人的灵感?满足工业技术的创新?还是专为市场和用户“量体裁衣”?表面上看,好像大家都在努力做“讨好”用户的事儿,其实大部分车厂啊,不就是互相扒拉着谁热就跟风来一波,或者拿抄作参考的多,真正独立审美、不盲从行业内卷的,少之又少。

宝马其实一开始也没能免俗。尤其在中国这个卷得头晕眼花的市场,大气、豪华、气派就成了“显示身份”的标准配置,车标不够大?加个氛围灯,格栅不够唬人?直接给你来个“大金牙”。这几年各种“大嘴”、“大鼻孔”横行,你开着出门,回头率蹭蹭往上涨。这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宝马销量确实在涨,要不2021年怎么可能还逆市交付了八十多万台新车?但设计是不是合理、用户是不是买账,这事真不好说。

你有没有发现,宝马自己也承认,大格栅设计本来就是两面派的事情。说是为“中国客户喜欢气场”做的,但其实除了博眼球之外,还有没那么容易被看到的“技术门槛”——现在智能驾驶正热,宝马必须在车头那套双肾格栅里藏下智能驾驶需要的“大家伙”——什么雷达、传感器、摄像头,一统筹到正脸,既要美感又要实用,妥妥的“面子工程”,也有点“内涵二刷”。你看,表面很新潮,实则为了技术服务。感觉“技术派”也没跑。

但新格局、新难题很快又来了。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大潮已经改造了汽车工业的玩法。宝马也发现,玩太高调用户会腻味,技术再炫酷如果审美疲劳,反作用力会成倍。而且大鼻孔格栅都快成网友段子素材了,宝马要是还“无视群众的呼声”,也有点自毁招牌的意思。

于是,全新Neue Klasse来了——低调、克制、但又不失锋芒。把格栅缩回去一点,灯带做得更细,更流畅,姿态与和谐重新成为主旋律。表面上回归经典,其实更像设计师内心的调和术:不用谁都“亮剑”,有时候“以静制动”反而更养眼、更高级、更耐看。

这时候,你可能又会问:宝马的收敛,真的是进步吗?会不会是电动化转型逼着它妥协? 这事就有意思了。宝马M的车迷最在意的,其实是那份性能上的“咆哮”——6缸声浪、爆脾气,这才叫纯粹;而电动化下的新M,更多的是一种“静谧感”,加速如电、低调内敛,反而像个披着绅士皮的猛兽。你说哪个好?各花入各眼。多元时代下,其实不用非得选边站。宝马既拿得出气吞山河的燃油车,也能做精致有技术含量的电动跑车,这才是老牌车企新姿态。

而且你真别小瞧宝马在电动化上的技术积累和底气。eDrive第六代,玩出了高密度圆柱电芯,十分钟能补三百公里,谁不眼馋?再配合800V高压平台、V2G反向充电,电车不堵家里还能变身“移动电源”支援社区。宝马专门在德国自建电芯研发中心,电池回收、产能布局,从源头到末端都把控得死死的,还联合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双保险,讲究得很。

宝马很明白,“秀肌肉”没有用,能把性能和实用性都搞到极致,才能稳住基本盘。新一代宝马M要做的,是让大伙从“汽车发烧友”到“一家人都满意”的地步——你喜欢飙车?OK,四电机平台稳定压制,拥有一万三千多磅英尺的扭矩,推背感随叫随到;你讲究气质与环保?四门大轿车i3安静舒适,续航也不是问题,细节上还能找到六十年代的“经典神韵”。技术和设计互为犄角,而不是谁做谁的陪衬。

再说设计语言反复变化,到底要不要“信仰归位”?宝马其实就是做了个表率。时代在变化,大家喜欢的东西也在调频。新能源时代不需要一味激进的刺激,也不适合回归完全保守。现在的宝马新M在“张扬”与“克制”之间找平衡,不用故作惊艳,也不哗众取宠,把优雅、经典、运动、科技揉在一起,远看有特色,近看耐琢磨,比那种一味刷存在感的设计强太多了。

这一切说到底,还是宝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越来越细致、精准。以前玩豪华靠砸配置、飙数据,现在既要懂消费者的审美变化,还要提前吃透各种政策、法规、技术方向,谁慢半拍、谁没预判,谁就直接掉队。所以宝马能走到今天,是靠自己“老底厚”,更靠前瞻决策和技术储备。

宝马设计变化,格栅风格争议,电动化影响思考-有驾
宝马设计变化,格栅风格争议,电动化影响思考-有驾

问题最后还要留下:你到底喜欢燃油M的门神咆哮,还是电动M的温柔低吟?品牌发展是不是非得一条路走到黑?传统和创新就一定要对立起来吗? 我觉得,这个时代的增量机会,属于那些敢于多元并存,不被单一路径和刻板印象限制的品牌。宝马,不怕被挑刺,不怕争议,只怕跟不上自己的变革步伐。

等下回某天路上看到那台全新Neue Klasse从你身边呼啸而过,不用刻意辨认格栅造型——你能记住的,往往不是“鼻孔”多大,而是那股克制里带着野心的冲劲。真正的豪华,不只是外在的浮夸,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恰如其分”。时代变了,宝马们都在学着收放自如,这或许才是他们破解电动化“中年危机”的最好答案。

你怎么看?你会为了传统的“声浪”继续留在燃油阵营,还是愿意尝尝宝马电动M的另一味新鲜?世道变了,别人的答案未必适合你,自己的选择才最爽。说到底,“克制”本身就意味着成熟与自由,把握分寸,别被风潮左右。品牌也好,人也罢,都要走心走细才有资格谈未来。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