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会越来越火,电池突破有限,政策国际影响大

最近,混合动力车是不是又要变天了?要说这个问题,还是得从2025中国混合动力技术研讨会上那几位大咖说的内容聊起。这些专家、搞技术的、搞市场的聚在一起,没人敢拍脑袋作结论,但有个共识:混合动力车的市场渗透率还会涨,谁现在买混动,是不是算半个先知了?但我更关心的是:这帮大拿们,你们说的到底是不是咱们消费者能感觉得到的东西?

先问问自己,你现在选车,会不会被“纯电动”广告洗脑?还是那句“续航焦虑”的老梗。充电半天,冬天掉电,二手不保值——这些都是纯电绕不过去的糟心事。但你要说混动就是屁股两面坐,有点鸡肋吗?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混合动力是不是救场英雄?你看插电式混动越来越火,大卖特卖,增程式混动(比如理想家那路)也把自己打造成“不用担心充电”的典范,老百姓愿意为啥?因为混合动力车能让你不心慌:有电,能省油,加速还能干掉不少传统燃油兄弟。加两升油、充点电,过日子是真香。

但别光高兴太早。有专家说,混合动力技术会不会被电池进步摁住?如果电池都安全了,寿命长了,能量密度还翻倍,纯电动不就登上王座了?这个问题要是放在未来若干年也许成立,但现在,电池还是老样子,回收难、安全性不足。混动还得继续当这“电动车的补位手”。

你再看看张社民他说的,市场是用户定规则,混动销量已经超过纯电了。谁说中国人必须一步到位all in纯电?谁家买车不是先看实用,再看环保?插电混动,就是那种“全场景通吃”的理想选择。既有电感,又省钱。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明白,混合动力不是“过渡”,而是长期方案。

还有贾素芬的看法,我觉得有道理。她强调混动和纯电要互补,不是你死我活,而且搞技术就得公平点。不考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说自己多环保,那就是耍流氓。混动车目前成本在不断往下走,实用性杠杠的,现在买挺靠谱,但你要纯电死磕也没啥错,本质上是习惯选择。

张涌教授一席话特别有意思。他不看好传统燃油车会闪退,认为混合动力会持续提高“电驱”比例,不是啥零和游戏。一辆混动,发动机和电机都得劲条条相扣,早年变速箱就为发动机服务,现在变成给电机也要服务。这种转型不就是能源融合、智能进化的方向?变速企业要不跟上软件定义、集中式控制系统,那就得淘汰。汽车就是汽车,做菜不撒点“人工智能”数据调料都不好意思上桌,混动深度电动化才是王道。

说到国内市场,插混和增程干得正起劲。大家都知道,增程混动算是电动车的补充,尤其适合远途。有点油就能来个应急救场;插电混动经济又好开,谁家还不是自己算小账。其实现在混动系统专用发动机都搞得很高效了,超过45%的热效率,说实话,继续卷上去收益也有限,毕竟用户一年烧不了多少油,多高效也没啥意义,太贵了没人买。

还有个事儿被说了好多年,国内的油电混动(HEV)不算“新能源汽车”,发展被政策边缘化了。可你放眼全世界,谁家不买丰田的油电混动?360万年销量不是吹的。所以,自主品牌要出海,赶路拼的还得是混合动力。东风公司已经做出来“四挡串并联分流混动”,技术扎实,国外市场竞争力强。你要是真瞧不上国内的混动,那你是在小看自主品牌的技术积累。

贾素芬也给了个估算,未来油电混合动力车(HEV)在市场占比5%-8%,但出口市场潜力很大。那就说明什么?国内外两张牌都得打。新能源汽车市场纯电跟混动比例大约就是6:4到4:6来回波动,官僚那边说了算,市场和消费者说了更算。

李盛其提供的数据更直接,今后十五五期间,插电混动和增程混动车型将占九成份额,HEV只有一成。插电混动一半,增程混动四成。可见国内混动玩法花样已经多了,但你要是搞国际市场,比如欧洲,油电混动依然能分一杯羹。欧盟最近不是又在碳足迹、碳排放上找碴,想拖中国纯电动的后腿,中国企业就得长期“挖坑种树”,混合动力保持技术力,才能应对全球市场的多种玩法。

那问题来了,到底“混合动力未来”是不是板上钉钉?你仔细想想,大环境决定了:纯电动和插混各自有痛点。电池技术短期不能大突破,充电基础建设还没铺开,增程混动和插电混动就成了“最安全”的选项。你要环保——混动有电驱,排放低;你要实用——混动随时加油,没断电恐惧症。其实老百姓买车,说到底是花自己的钱过自己的日子,不跟风、不做实验小白鼠,有啥问题?混动就是务实,把该省的钱省了,把能省的心省了。

混合动力车会越来越火,电池突破有限,政策国际影响大-有驾
混合动力车会越来越火,电池突破有限,政策国际影响大-有驾

混合动力的底气还在于技术极限还没吃透。你像东风搞的那种“串并联功率分流”,技术逻辑比十年前会玩的多。德国、日本那边早就用这种方式解决了动力和节油之间的两难,现在中国自主品牌技术迈步,谁还敢说国产混动没戏?你拿小刚学纯电就等于学了半套武功,真正硬实力在油、电、智能三头并进,这才是中国车企逼出来的生路。

混合动力车会越来越火,电池突破有限,政策国际影响大-有驾

还有个值得吐槽的地方,国内传统变速箱企业如果再不转型,天天拿老一套机械捣鼓,真没啥出路。现在控制系统都搞集中化了,变速逻辑全靠高算力和算法优化,机械结构能多简单就多简单,软件定义才是王道。汽车就是移动“AI终端”,谁掌握数据流,谁就掌握用户体验。混合动力的“智混”和“电混”得接地气,别再指望老式“手动档”情怀能卖几辆车了。

混合动力车会越来越火,电池突破有限,政策国际影响大-有驾

全球混合动力的市场,也并不一边倒。欧洲在排放上给中国设卡,老美没打算全盘拥抱纯电,日本坐稳老油电混合的头把交椅,中国要想出海,就得用多路线混合方案应对不同市场。技术不是一锤子买卖,得根据政策、能源结构实时调整,不是谁在台上拍板说混合动力就好了。而是各家车企得有自己的绝活,能拼产品,也能拼市场号召力。

最后,我想说混合动力车市场的未来,其实是“多元共生”的。你要跑短途,纯电也可以试试,用着还“安静”。但一家人出门,偶尔长途,混动更省心。混合动力不是谁的备胎,而是时代的必需品。不怕纯电进步,也不怕燃油退场。该智能化就智能化,该融合就融合。以后车市谁吃得开?不是谁喊得响,而是你能否做出百姓愿意买、用得顺手的车。混合动力就是这样,没那么性感,却活得稳稳当当。谁懂了这点,谁就不会被“技术革命”的风口涮了韭菜。

混合动力车会越来越火,电池突破有限,政策国际影响大-有驾

所以,混合动力车的江湖,还真不怕明星下场,也不怕纯电崛起。只要你在实用、技术、价格、智能化上都能踩得住节奏,谁能料到下一个爆款车不是混动?每个选择都对应不同的“用车真相”,混合动力就是为咱们老百姓造的真心产品。剩下的,时间说了算。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