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卡宴推无线充电,安装贵,体验流程有升级

雨水滴落在展馆玻璃顶,光线被投射进慕尼黑会场,一辆卡宴纯电安安静静地趴在一块不起眼的黑色基座上。没什么火花,也没充电枪那种工业感十足的金属触感,只剩几根线条和一条摄像头里“请靠近” 的指示线。这车没插线,正在充电,全程像一场默默进行的高科技魔术,“不用插线就能满电”,听起来够简洁,视觉还挺干净。要不是展台后头有人碎碎念“基座五千欧”,我还差点以为这是场面货。

如果你是车主,你会花将近六万块人民币换一个“停车到位即可充”的选配吗?这样一个技术,看上去比有线高端不少,但真值这价格还是赚“科技滤镜”的智商税?无线充电,这事到底谁玩得转,凭啥是保时捷坐上了头把交椅?

车展里看,体验流程挺“高级”:手动把车开到合适位置,看着车头摄像头的线条慢慢挪,把前轮间的感应区域对准充电基座。停车后悬架自动降下来,车身距离地面缩到十厘米,几秒钟后充电功率拉到十一千瓦的峰值。能量场有异物、宠物乱入,系统秒关,安全性做足面子。负温零下四十度,盛夏零上五十度,都能乐呵地工作,防水性能对于南方回南天也算个安慰。

保时捷卡宴推无线充电,安装贵,体验流程有升级-有驾
保时捷卡宴推无线充电,安装贵,体验流程有升级-有驾

之外,能买这套设备的消费者多半有独立车库,家里装完了,天天充电不求人。普通人不太会碰这种体验——编辑部里有个小伙伴,买了极氪,官方家充桩三千块他都嫌贵,转头去买了一千出头的公牛第三方桩。这价格,一对比就出戏了。保时捷给出的建议零售价,不算安装单件五千欧基座、二千欧感应器,合计六万人民币左右,说实话,这数就算豪车主嘴上不在意,“内心也在做心理演练”。但现代人花钱更重体验,无线充电带来的仪式感和科技感,在部分保时捷车主眼里,确实做到了一种“家中专属”舒适度。再说卡宴标配空悬,这事已经写进产品目录,不需要额外为技术“再掏一份智商税”,这算保时捷的小善举。

保时捷卡宴推无线充电,安装贵,体验流程有升级-有驾

回头一看,其它车企在这路上基本都“尝试后告退”。沃尔沃2022年卷入城市出租车无线充电试验,本想静悄悄地革命,结果三年下来,充电站从两座长到三座,数量堪比街道上的古董信箱。宝马也曾在530ei的插混车型上推过家用无线桩,三点六千瓦功率,最后没人买账,成为选配冤种。特斯拉,手里好几项专利,发布会上每次都能掺点新梗,可迄今为止你家楼下依然见不到无线充电桩的影子。自主品牌智己,当年L7上市也推过选配,整套一万八,后来官方都懒得再宣传,要么用过才发现“停车对位跟打飞碟似的”,要么成本高需求低被市场吞没。

技术真不难,真正要命的是体验和场景。无线充电理论上“高科技、免插拔”,实际得精准对位,感应区就车宽三分之一,车主要不有高超停车手艺,要不开着自动泊车,否则就是“电池慢屋里挨饿”,充电效率低得像冬天里晒太阳。保时捷说能量损耗控制在百分之十,听着尚可,但特斯拉的有线桩七个百分点的功耗标准,差距还是让“工程师的强迫症”日夜难安。再加上品牌兼容性差,这套设备基本只能家用自嗨,是个“圈内狂欢”的典型案例。

再有不少人迷恋动态充电,以为移动中充电是未来趋势。游戏《死亡搁浅》里公路中央全是充电带,主角开车过去,电量瞬间回满,看着真刺激。实际里,瑞典Electreon公司干过类似的项目,把充电线圈埋在马路里,公交车一路跑一路充。听起来骚,造价是真的狠,每公里花掉超过一千万欧元,预算像雪崩一样招手,最后瑞典政府选择“静态充电更靠谱”转身离场。要是咱靠工资攒钱上普通轿车,估计将来也是“静静路边看动态充电车跑过去,大数据里计费归零”。

无线充电的本质其实不在技术优越,而在应用场景的专一和精细。其它车企都是“广撒网”,结果没捞到鱼;保时捷正好抓住家用充电、独立车库用户群,在这些用户愿意为“科技舒适”和“高效仪式感”付钱时,用无线充电做出壁垒。正如专业领域常见:技术不是最大的门槛,真正攀不过的,是把技术做成适合用户的产品,用钱和细节重新定义“什么叫优越体验”。

现场看着那些保时捷新能源车主对工作人员点头微笑,嘴上说 “这套无线充配得上我的车库”,我不禁感叹“科技终究靠钱来支撑”。以后要真成主流,还得先等这群用户买得开心,厂商靠销量把技术成本摊下来,说不定过几年优雅地把无线充电融进各种民用车市场——咱也能在小区楼下体验一把“到家即充电”的温柔。

保时捷卡宴推无线充电,安装贵,体验流程有升级-有驾
保时捷卡宴推无线充电,安装贵,体验流程有升级-有驾

当然,这里面还有个没法回避的老问题:技术进步到底该为谁买单?当一项新方案利润空间高、应用场景狭窄时,是选择做“土豪专享”,还是让大众慢慢试水?无线充电给保时捷加了科技滤镜,也把豪华和普及的界线拉大。现在回头看这场景——价格高、体验真,科技面子的背后,谁会真的为此买单,还是个问号。

这事儿,想不懂也别急,毕竟最懂市场的从来不是工程师,是掏钱买体验的用户。我就多嘴一句:如果有一天你也踩着保时捷无线充电基座的时候,别忘了向“技术寡头”道个谢——毕竟是他们先吃螃蟹,我们才有机会跟着喝汤。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