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充电桩前的40分钟:特斯拉车主抽完三根烟,我已经充好250公里电量准备走了,他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让我愣了半天

服务区充电桩前的40分钟:特斯拉车主抽完三根烟,我已经充好250公里电量准备走了,他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让我愣了半天

G318川西段,海螺沟服务区。下午三点多,充电区停了七八台车。

一台黑色特斯拉Model 3停在2号桩位,车主靠着车门抽烟,烟头已经扔了两个。我把车停在6号桩,插上充电枪看了眼:电量20%。去便利店买了瓶水,回来时那哥们儿点上第三根烟,冲我这边看了一眼。

服务区充电桩前的40分钟:特斯拉车主抽完三根烟,我已经充好250公里电量准备走了,他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让我愣了半天-有驾

十三分钟后我拔枪准备走,电量显示79%。刚打开车门,那哥们儿走过来:“兄弟,你这啥车?充这么快?”我说了车型,他愣了下:“我这都快一小时了,才充到60%。”

我没多解释,毕竟充电这事儿,桩的功率不一样,车的平台也不一样。他那台应该是接的老款充电桩,我这边刚好是新装的液冷桩。不过他那眼神我记得挺清楚——有点不信,又有点无奈。

去年这时候我还开油车,压根儿不操心续航。换了电车之后头大半年,跑长途就怕高速服务区排队。有次从成都回重庆,在简阳服务区等了快50分钟,眼睁睁看着油车进进出出,那滋味不好受。

服务区充电桩前的40分钟:特斯拉车主抽完三根烟,我已经充好250公里电量准备走了,他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让我愣了半天-有驾

现在倒是不太担心这茬了。充电快慢这事儿,表面上看是功率问题,往深了说跟电压平台、电池材料、热管理系统都有关系。我也不是学这专业的,就知道个大概:电压高了电流小,发热少损耗就低,充电自然快。具体怎么实现的,那是工程师的活儿。

增程这条路子,我开了大半年才摸出点门道。刚提车那阵子,电量低于30%发动机就会启动,车里噪音一下子上来,方向盘跟着抖。后来更新了几次系统,这问题基本没了。现在就算增程器工作,坐车里也听不出来——要不是仪表盘显示,我都不知道它在发电。

有次冬天爬坡,电量剩26%,心想这下肯定得启动了。结果全程安静,只有轮胎压雪的声音。到了山顶停车场看仪表,增程器确实在工作,但震动几乎感觉不到。这跟我之前试驾的几款增程车完全不是一回事。

地库信号也是个槽点。以前开车进商场地下停车场,导航必断,车机经常卡死。尤其是想用手机蓝牙钥匙开门,得等十来秒才能连上,赶时间的时候急得慌。现在这车进地库,导航、音乐、车机操作没有任何停顿。我试过在地下三层用车机发微信,秒发秒到,跟地面上没区别。

服务区充电桩前的40分钟:特斯拉车主抽完三根烟,我已经充好250公里电量准备走了,他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让我愣了半天-有驾

山路跑得多了,对辅助驾驶多少有点感觉。去年开朋友那台车走盘山公路,辅助系统要么转向不够要么刹车太猛,基本全程靠自己掌控。今年换了新车,同样的路段,系统提前识别弯道、主动调整车速,连续跑了四十多公里只接管了两次。不是说完全放手,而是它做得到位,你自然就少操心。

成本这块儿最实在。我一哥们儿开宝马X3,每个月油费两千一二。他上个月换了台增程车,头一个月统计下来:电费四百多,加了两次油花了三百,总共七百出头。他说这钱省得明明白白,一年能差一万多块。

前两天车友群里有人问,现在买电车会不会又成小白鼠?我想起自己去年的顾虑,当时也怕技术不成熟。但开了快一年下来,充电、续航、静音这些问题,比预想的好太多。至于未来技术还会怎么变,谁说得准呢。

服务区充电桩前的40分钟:特斯拉车主抽完三根烟,我已经充好250公里电量准备走了,他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让我愣了半天-有驾

就像当年涡轮增压刚出来,一堆人质疑可靠性。现在满大街的T车,不也开得好好的。

车这东西,别听太多,自己开开就知道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