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汽车,为何衰落了?

点击关注不迷路

众泰汽车,为何衰落了?-有驾

众泰汽车,那个曾经让无数人圆了“保时捷梦”的车企,现在连生产线都被法院派人拆了。

就在前几天,他们自己发公告承认,今年是彻底没法造车了。

想想看,一个年销量曾经冲到33万辆的“大厂”,去年一整年只卖出去14台车,还不够一个小区的停车位多。

这事儿放哪儿都说不过去,可它就这么真实地发生了。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众泰汽车到底是怎么把自己玩到这步田地的。

故事得从十几年前说起。

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市场,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大家刚富起来,都想买辆自己的车,但口袋里的钱又没那么鼓。

进口豪车?

那是挂在墙上的画,看看就行了。

合资品牌?价格也不便宜。

这时候,众泰瞅准了机会,祭出了一个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的招数:抄。

对,你没看错,就是抄。他们不搞什么原创设计,直接把市面上最火、最贵的车,比如保时捷Macan、大众途锐,拿来“借鉴”一下。

工程师们把图纸一摊,尺寸一量,外观线条一模一样地给你做出来,然后挂上自己的标,价格直接砍掉一个零。

一辆保时捷Macan落地得七八十万,众泰SR9呢?十几万。

开出去,不懂车的人乍一看,嘿,这哥们儿开上保时捷了!

这种心理满足感,在当时那个年代,简直是精准打击。

所以,众泰SR9一出来,订单直接爆了,提车还得加钱,跟现在的某些新势力一个德行。

那时候,江湖上给众泰起了个外号,叫“保时泰”,听着是调侃,但背后是实打实的销量和利润。

靠着这股“模仿”的东风,众泰在2016年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年销量33万辆。

这个数字放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线自主品牌的水平。

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老板意气风发,觉得这路子能一直走下去。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众泰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放在了“怎么抄得更像”和“怎么卖得更便宜”上,唯独忘了最根本的东西——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摆着看的。

当消费者把车开回家,新鲜劲儿一过,问题就全来了。

小毛病不断,这儿异响,那儿漏水,变速箱顿挫得像拖拉机,底盘松散得过个减速带心都提到嗓子眼。

更要命的是,售后服务跟不上,4S店修个车能把人晾半天,配件还老缺货。口碑这东西,建立起来需要十年,毁掉可能就十天。

当第一批车主开始在网上吐槽,第二批、第三批潜在客户就犹豫了。

大家发现,省下的那几十万,最后全搭在修车和受气上了,这买卖不划算。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众泰的产品口碑开始下滑的时候,整个中国汽车市场也迎来了巨变。

以吉利、长安、长城为代表的传统自主品牌,不再满足于低价低质,开始砸钱搞研发,设计越来越好看,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越来越可靠,配置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以蔚来、理想、小鹏为首的造车新势力横空出世,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智能化体验、服务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抓住了一大批年轻消费者的心。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式增长,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市场风向彻底变了。

这时候再看众泰,它还在原地踏步。

当别人都在搞电动化、智能化的时候,众泰的“技术储备”还是那套燃油车的模仿大法。

他们也想过转型,比如推出过一款叫“江南U2”的电动车,价格定在五六万,想走低端路线。

但问题是,这个价位的市场早就是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这些“卷王”的天下了,人家有品牌、有规模、有技术、有完善的供应链,成本控制得死死的。

众泰一个“过气网红”,拿什么跟人家拼?

结果就是,江南U2根本卖不动,2024年全年,众泰所有车型加起来,产量是零,销量只有可怜的14台。

这已经不是市场竞争的问题了,这是被市场彻底遗忘的节奏。

销量没了,收入自然断崖式下跌。

没有收入,公司怎么运转?

工资怎么发?

供应商的货款怎么结?

这是一个死循环。

从2019年开始,众泰就陷入了持续亏损的泥潭,六年半时间,累计亏了255个亿。

这是什么概念?

平均每天要亏掉一千多万。

公司的负债率一路飙升,到2025年上半年,已经高达97.28%,这意味着公司几乎所有的资产都抵押给了债主,资不抵债,离破产清算只差一步。

钱没了,什么都干不了。

想复产?

没钱买原材料,没钱付工人工资,连生产线的电费都交不起。

公告里说得明明白白,“因缺乏运营资金,整车业务未能复工复产”。

更惨的是,他们之前租的一条生产线,因为还不上债,被法院直接派人去拆了,设备拉走抵债。

自家的长沙和永康两大生产基地,也早就停工停产,成了空壳子。

投资者打电话去问,公司的人也实诚,直接告诉你:

“国内已经没有4S店在运营了。”

连卖车的地方都没了,这车还怎么卖?

公司内部也是一团糟。

高管像走马灯一样换,董事长、总裁、财务总监,一个接一个辞职,留下一个烂摊子。

去年公司亏了十个亿,管理层的薪酬总额反而涨了六成多,将近一千万。

这操作,让外面的债权人和股民怎么看?

今年上半年,控股股东手里的股票被放到网上拍卖,想换点钱救命,结果两次拍卖都无人问津,流拍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资本市场上,已经没人看好众泰的未来了,它的股票在大家眼里,可能连废纸都不如。

按照规定,如果到今年年底,公司的净资产还是负数,股票就要被“戴帽”,面临退市风险。

从现在的状况看,这个“帽子”几乎是戴定了。

有人可能会问,众泰不是也搞过研发吗?

网上不是还说他们搞出了固态电池,技术实力很强吗?这话 得辩证地看。

搞研发、申请专利,这事儿不假,但关键在于,这些所谓的“技术成果”,有多少是真正能落地、能变成产品、能被市场接受的?

从最终的市场表现来看,显然是零。

技术不是写在PPT上、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要能造出好车、能卖得出去、能让用户愿意掏钱的东西。

众泰在最风光的时候,没有把赚来的钱投入到真正的核心技术研发和品控体系搭建上,等到市场变了,想临时抱佛脚,发现根本来不及,也没那个实力了。

众泰的衰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商业案例。

它告诉我们,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把核心竞争力建立在“抄袭”和“低价”这两个不稳固的基石上,风光注定是短暂的。

抄袭能带来一时的流量和销量,但带不来用户的忠诚度和品牌美誉度。

低价能打开市场,但如果牺牲了质量和体验,最终会被用户抛弃。

尤其是在汽车行业这种高度复杂、竞争极其激烈的领域,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没有过硬的产品品质、没有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光靠营销噱头和价格战,是走不远的。

现在回过头看,众泰的结局几乎是一种必然。

当市场红利消失,当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精明,当竞争对手一个比一个能打,那些没有真本事、只靠“歪门邪道”起家的公司,就会被无情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这不是什么“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而是市场这个“裁判”最公平的判决。

那么,众泰还有救吗?

从目前的情况看,希望极其渺茫。

生产线没了,团队散了,品牌臭了,钱也没了,四面楚歌,回天乏术。

也许未来某一天,它的壳资源或者某些零星资产,会被其他公司收购,但“众泰汽车”这个品牌,作为一个独立的汽车制造商,基本上已经可以宣告结束了。

那个曾经让无数人实现“豪车梦”的“保时泰”,最终只留下了一地鸡毛和一声叹息。

它的故事,值得所有做企业的人,好好琢磨琢磨。

毕竟,在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的规律。

尊重规律,敬畏市场,把产品做好,把用户服务好,这才是长久生存的唯一正道。

其他的,都是虚的。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