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国产纯电价格再崩盘:有车一夜怒降好几万,还敢买吗?

妈呀,这九月的车市,简直是把人往绝路上逼。

你敢信?

前两天我那准备换车的老同学,兴冲冲地跑去4S店,结果一脚踏进去,人傻了。

他看上的那台车,就在他犹豫要不要加个“老板座驾”同款脚垫的一周内,价格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下蹿,直接跌了个底朝天。

他当时那个表情,活像是亲眼看着自己的钱,在A股开盘三分钟内,从红色变成了深绿色。

他跟我吐槽:“我感觉我不是去买车,我是去进货,还是被厂家当成清库存的那个‘大冤种’。”

真的,别笑。

这已经不是降价了,这是“跳楼大甩卖”,还是绑着整个产业链一起往下跳的那种。

整个九月,新能源车圈,尤其是纯电市场,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火药味,不,应该说是血腥味。

9月国产纯电价格再崩盘:有车一夜怒降好几万,还敢买吗?-有驾

价格战打到今天,已经不是“刺刀见红”了,是直接抱着对手滚下悬崖,看谁的骨头更硬。

咱们先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品牌故事和情怀,就看最实在的数字。

别克微蓝6,一台合资品牌的纯电车,之前怎么也得在十几万的池子里扑腾吧?

现在呢?

最大降幅46%!

将近一半的价格没了!

你买个手机,一年后打个六折都觉得心疼,这十几万的大件,说腰斩就腰斩,连个招呼都不打。

这已经不是背刺老车主了,这是把老车主的心掏出来,放在地上反复碾压。

还有那个主攻网约车市场的北京EU5 PLUS,也是个狠角色,直接优惠7.6万,降幅43%。

这操作背后是什么?

9月国产纯电价格再崩盘:有车一夜怒降好几万,还敢买吗?-有驾

说白了,就是厂家已经不指望在普通消费者身上赚多少钱了,他们的目标极其明确:拿下B端市场,那些跑滴滴、跑T3出行的司机师傅们才是他们的“上帝”。

通过骨折价把车卖给出行公司,先把工厂的生产线跑起来,把市场占有率的数据做漂亮,至于利润?

那是什么?

能吃吗?

先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这就好比一个快饿死的人,面前有一块发霉的面包,他不会去思考这玩意儿健不健康,而是先一口吞下去保命。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些主打B端市场或者相对冷门的车型,降价不奇怪。

那咱们来看看主流战场,10到20万这个神仙打架的区间。

比亚迪秦PLUS EV,这个级别的“卷王之王”,愣是给出了30%以上的优惠。

9月国产纯电价格再崩盘:有车一夜怒降好几万,还敢买吗?-有驾

大哥都亲自下场肉搏了,小弟们还能站着看戏?

吉利几何A、荣威D6,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跟上,降幅都在30%以上。

长安启源A07,也甩出了两万五的优惠。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菜市场看大妈们砍价。

卖菜的说一块五一斤,大妈直接拦腰砍到七毛,你以为这就完了?

大妈走的时候,还得顺手薅两根葱。

现在这些车企,就是那个被薅葱的卖菜贩子,而比亚e迪,就是那个制定了“七毛钱”这个离谱价格的砍价大妈。

你卖一块?

不好意思,隔壁秦PLUS只卖七毛,配置比你还高。

你怎么办?

你只能咬着牙,含着泪,把价格牌换成六毛九。

9月国产纯电价格再崩盘:有车一夜怒降好几万,还敢买吗?-有驾

这波浪潮里,最尴尬的,莫过于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了。

什么广汽本田VE-1、丰田bZ3,也跟着降了20%多。

但这种降价,透着一股子心不甘情不愿的别扭劲儿。

它们就像是旧时代的贵族,家道中落了,还端着架子,放不下身段。

它们在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品牌光环和技术壁垒,在电动化这股巨浪面前,被冲刷得一干二净。

你跟年轻人讲你的发动机技术多牛逼,VTEC有多“高转”?

人家一脚电门下去,零百加速3秒多,直接让你连尾灯都看不见。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怀旧的温情,只有冰冷的现实。

更深层次的,是整个市场的逻辑变了。

以前我们买车,买的是什么?

是身份,是面子,是一个移动的“家”。

但现在,尤其是在小型纯电代步车这个市场,一切都回归了工具属性。

五菱Air ev晴空、熊猫、长安Lumin,这些萌萌的小车,把入门价干到了3万块区间。

3万块,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但你能买一个能为你遮风挡雨的铁壳子。

它告诉你,汽车正在从一个“高价科技品”,变成一个“普及型出行工具”,就像冰箱、彩电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消费降级”的背后,其实是汽车作为工业产品的终极“平权”,是技术成熟后必然会到来的价格回归。

然而,这场狂欢式的“跳水”比赛中,真的有赢家吗?

消费者看似是赢了,用更少的钱买到了车。

但“买涨不买跌”的魔咒,同样悬在每个准车主的头上。

你今天刚提车,明天就降两万,这种滋味谁受得了?

久而久之,市场就会弥漫着一股浓厚的观望情绪,大家都等着,看谁能熬到最后,放出“王炸”。

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

对于车企而言,这就更是一场残酷的“大逃杀”游戏了。

降价,意味着利润被无限压缩,研发投入可能会缩水,供应链的伙伴们也得跟着一起喝西北风。

不降价,意味着市场份额会被迅速蚕食,库存堆积如山,最终被活活拖死。

那些刚刚入局的新势力,比如乐道L60,上市没多久就给出8万多的优惠,这种“以价换量”的打法,又能持续多久?

它们的资金链,能撑得过这个血流成河的冬天吗?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这是一场关于生存权的豪赌。

每一个降价决策的背后,都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财务报表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是赌上整个企业未来的决绝。

那些曾经高大、年轻、充满能量的品牌,如今也不得不跳进这片泥潭里摸爬滚打,只为了能呼吸到明天的空气。

所以,当我们在为抢到一台“骨折价”新车而沾沾自喜时,或许也该想一想,这背后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这场国产车的集体“跳水”,跳下去的不仅仅是价格,更是整个行业的旧有规则和秩序。

而在这片重新洗牌的废墟之上,未来将会长出什么,是更强大的产业巨头,还是一个被低价拖垮的虚弱市场?

谁也说不准。

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这个九月里,无数车企紧锁的眉头,和那一句发自肺腑的叹息:真的,太难了!

我那个刚摇到号的朋友,最近跟魔怔了似的,天天抱着手机刷汽车报价,嘴里念念有词,活像个研究K线图走火入魔的股民。

上周他还为一台优惠三万的电车兴奋得睡不着,今天再看,好家伙,那车跟不要钱似的,又往下砸了两万。

他一拍大腿,冲我喊:“哥们儿,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等车降价,我是在等它退市!”

你别说,他这话说得真挺到位。

九月这车市,哪是降价啊,这分明是一场没有裁判、不设规则、不死不休的“铁笼格斗赛”。

所有选手都被关在一个笼子里,唯一的规则就是“活下去”。

你以为是“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

拉倒吧,这明明是“血九骨十”的修罗场。

这场格斗赛里,最让人看不懂的选手,就是那些曾经端着架子的合资品牌。

就拿别克微蓝6来说,之前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现在呢?

一个“十字固”锁喉,价格直接给你干到接近对折。

这操作,相当于一个曾经的拳王,为了赢,突然开始不讲武德,用牙咬,用头撞,把所有体面都扔在了地上。

老车主们的心情,估计比窦娥还冤,刚买的“传家宝”,一夜之间变成了“传家宝…贝,你可真会买”。

当然,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其实是一种战术。

你看北京EU5 PLUS这些专攻网约车市场的选手,直接优惠七万多,这根本不是打给普通观众看的。

这是在打“表演赛”,给背后的大金主,也就是出行公司看的。

先把自己的出货量数据做上去,让财报好看点,管他呢,先把这一回合撑过去再说。

这就好比一个球队,常规赛打得一塌糊涂,为了不被降级,最后几场疯狂刷净胜球,哪怕是找业余队踢,也得把数据刷上去。

面子是小,生死是大。

真正的主赛场,还是10到20万这个级别,这里简直是“重量级拳王争霸赛”。

卫冕冠军比亚迪,一上来就不玩虚的,秦PLUS EV直接一套组合拳,把价格打到了一个让对手窒息的位置。

它就像是那种体能无限的拳王,不追求KO,就用绵密的重拳一拳拳砸在你身上,直到把你活活耗死。

这下可好,整个赛场都乱了套。

吉利、荣威、长安这些选手,本来还想跟你玩玩技术,比比走位,现在一看老大都开始抡王八拳了,那还装什么绅士?

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抄起板凳冲了上去。

整个场面,乱成了一锅粥。

有意思的是,网友有时候就像个放大镜,专盯着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

大家都在骂降价背刺,可真轮到自己买的时候,又巴不得厂家把价格降到只剩个轮子。

这种矛盾心理,恰恰是这场价格战能打起来的根本原因。

厂家知道你想要什么,你也知道厂家在想什么,大家心照不宣,就看谁先绷不住。

而那些新势力选手,像是乐道L60,刚上场没几天,热身都没做完,就直接打出“八万优惠”这种搏命式的招数。

这不像是来比赛的,倒像是来砸场子的。

这种打法风险极高,要么一战成名,要么一败涂地,没有中间选项。

它赌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在观众心里留下最深的印象。

可问题是,这种靠输血维持的极限操作,又能撑多久?

观众的欢呼声,可换不来真金白银。

在这场混战中,我反倒觉得最值得玩味的,是那些不起眼的“羽量级”选手。

五菱、熊猫、长安Lumin这些小车,把价格杀进了3万区间。

3万块,你甚至买不到一块好点的瑞士表,但你能买到一个四个轮子带沙发的移动空间。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信号:汽车这个东西,正在被彻底拉下神坛,回归它最原始的工具属性。

它不再是身份的象征,不再是炫耀的资本,它就是一个代步工具,跟共享单车没啥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用脚蹬,一个用电门。

说真的,这场比赛打到今天,已经没有真正的赢家了。

厂家们在失血,消费者们在观望,整个行业都在一种极度内卷的焦虑中挣扎。

我们看似捡了便宜,但这种便宜的代价是什么?

是研发的滞后?

是供应链的崩溃?

还是未来售后服务的遥遥无期?

当一个行业的所有人都只盯着价格,而不再去关心技术、安全和体验时,那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我那位朋友最后也没买车。

他关掉手机,跟我说:“算了,我还是再等等吧,感觉这比赛才刚到中场,高潮还在后头呢。”

我看着他,突然觉得,我们这些手握钞票的消费者,其实才是这场格斗赛里最纠结的观众。

我们既希望看到选手们打得头破血流,好让我们买到更便宜的门票;又害怕他们真的同归于尽,最后连比赛都看不成了。

“哥们儿,别买了,再等等,我觉得下个月这车就该送我了。”

电话那头,我那哥们儿老王的声音听起来又激动又绝望,跟中了五百万彩票但兑奖中心已经下班了似的。

他上个礼拜刚把家里的老油车卖了,揣着钱准备投身新能源的怀抱,结果一脚踏进4S店,人直接懵圈了。

这哪是买车啊,这简直是炒股,还是T+0、不设涨跌停板、随时可能熔断的那种。

九月的新能源车市场,尤其是纯电车这块,已经不能用“卷”来形容了。

这就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主题是“谁先破产谁就输了”。

你根本没法用正常的商业逻辑去理解这帮车企在干嘛。

就说别克微蓝6,一台正儿八经的合资纯电车,之前怎么也算个中产阶级的小甜甜吧?

现在呢?

最大降幅46%!

将近腰斩!

讲真,这已经不是降价促销了,这是资产清算,还是跳楼大甩卖的那种。

我都能想象到别克市场总监办公室里的场景: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总监双眼通红,指着PPT上的销量曲线,对着电话那头嘶吼:“降!给我往死里降!再不降,下个季度报告会就得开成追悼会!”

这操作骚就骚在,它把所有人都架在了火上烤。

老车主刚提车出门,屁股还没坐热,转头一看,自己的车瞬间贬值了好几万,这感觉比吃了苍蝇还难受。

而像老王这样的准车主呢,更是抓心挠肝,今天你看好了一款优惠三万的,明天它就敢再降两万,你买还是不买?

买了,怕明天又降;不买,又怕错过这个“历史最低点”。

你看,新能源车降价生生把一桩消费行为,变成了对人性的终极考验。

当然,有些车降价,比如北京EU5 PLUS,一口气优惠7.6万,这事儿吧,咱们普通人看看热闹就行。

因为人家的目标客户压根就不是你我,而是那些跑网约车的公司。

这叫“B端倾销”,说白了就是把车当成快消品,打包卖给大客户,先把工厂的产能给喂饱了,把市场占有率的数据做漂亮了。

至于利润?

那玩意儿在“活下去”这三个字面前,一文不值。

真正血肉模糊的战场,是在10到20万这个区间。

这里是国产车的主力部队,也是神仙打架的地方。

带头大哥比亚迪,直接把秦PLUS EV的价格打了下来,用圈内人的话说,这叫“掀桌子”。

老大亲自下场肉搏了,底下的小弟们还能怎么办?

只能硬着头皮跟啊。

于是吉利、荣威、长安……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把价格往下拉,降幅动不动就30%起步。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古代打仗,攻城的一方把自己的粮草全烧了,告诉士兵,要么攻下城池,要么全部饿死。

现在这些车企,就是这么个心态。

有意思的是,这波“自杀式”降价潮里,最受伤的,反而是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合-资品牌。

丰田、本田这些老牌劲旅,在燃油车时代,那可是躺着都能赚钱的主儿。

现在呢?

它们也跟着降价,但降得扭扭捏捏,降得心不甘情不愿。

它们就像是上个时代的武林高手,一身横练的筋骨,内力深厚,结果一到新时代,发现人家比的不是拳脚,是枪炮。

你还在那运气半天准备放个大招,人家一脚电门,零百加速三秒多,直接让你连尾气都闻不着。

更要命的是,这场价格战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车”的认知。

你看五菱、熊猫这些小车,价格都干到3万块了。

3万块,在今天能干啥?

买部好手机,或者去趟新马泰。

但现在,你能买一个为你遮风挡雨的合法上路交通工具。

这说明什么?

说明汽车正在褪去它身上所有的光环,回归到它最本质的工具属性。

这对于整个汽车工业来说,是颠覆性的。

但是,这场狂欢式的纯电车大甩卖,真的有赢家吗?

消费者看似是赢了,但无休止的降价,只会让持币观望的情绪越来越浓。

车企看似清了库存,保住了市场份额,但利润的损失,最终会反馈到研发和创新上。

当一个行业不再比拼技术,不再比拼品质,而只剩下简单粗暴的价格屠杀时,那离整个行业的衰退也就不远了。

所以,老王最后也没买车。

他给我发了条微信:“算了,我还是骑共享单车吧,起码那玩意儿不会背刺我。”

我看着这条微信,突然觉得有点可悲。

我们这些普通人,手里攥着辛辛苦苦攒下的钱,站在这个琳琅满目却又混乱不堪的市场面前,竟然感到了一丝前所未有的迷茫。

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资本的陷阱?

你说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