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品牌的掌舵人换了,我们真正该关心的,不是谁上谁下,而是——那套曾经打天下的打法,还能不能继续用?
这问题听起来像职场八卦,可背后藏着所有车企都绕不开的生死题:当市场变了,用户变了,连车都不再只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的时候,过去成功的经验,到底是护身符,还是绊脚石?
广汽埃安最近的人事变动,就像一记闷雷,把这个问题重新砸进了公众视野。杨龙,这位从广汽本田“黄埔军校”出身、在三菱深耕体验式营销的老将,即将接手埃安的营销大权。而他接替的,是肖勇——那个一手把埃安从网约车标签里往外拉、试图建立C端认知的“改革派”。
表面看,是换了个领导。但深挖下去,这其实是一场“两种基因”的碰撞:一个是燃油车时代体系化作战的代表,讲究流程、渠道、品牌体验;另一个则是新势力浪潮中冲出来的“快打手”,讲流量、讲用户共创、讲快速迭代。
过去几年,肖勇确实做了不少事。他意识到埃安的问题不是卖不出去,而是“卖得太像网约车”。于是他搞“科技平权”,推三款战略新车——霸王龙、RT、UT,价格压到7万起,口号喊得响:“不赔钱也能卖”。他还请郭麒麟代言,建体验中心,搞三级合伙人模式,想把品牌从B端的泥潭里拔出来,种进普通家庭的心智里。
可现实给了他一巴掌。UT月销最高才五千多,离盈利所需的1.5万辆差了一大截。其他两款也就在两三千辆徘徊。今年上半年销量同比还下滑了14%。你说他没诚意?价格都打到底了。但市场回应是:我看到了,但我没心动。
问题出在哪?或许,不是打法不对,而是整个战场已经变了。
几年前,新能源车还在拼谁更快、谁更炫、谁更能讲故事。那时候,流量就是王道,谁敢喊,谁就能出圈。可现在呢?用户早就不吃这一套了。他们开始问:这车安全吗?耐用吗?值这个价吗?尤其是家庭用户,他们不再为“酷”买单,而是为“靠谱”掏钱。
这就像你朋友买家电,以前可能听导购说“这冰箱带AI语音”,就心动了;现在他得查评测、看故障率、比能耗,甚至去论坛翻三个月的差评。买车也一样。光喊“科技平权”,不如实实在在告诉用户:“你的孩子坐在后排,头碰不到车顶,脚能伸直,而且这车五年内电池衰减不超过8%。”
所以,肖勇的体系,赢在“触达”,输在“触动”。他把车推到了用户面前,但没能让用户产生“非它不可”的情感连接。
而杨龙的到来,可能正是一次“回归本质”的信号。他在广汽本田练出来的本事,是把一辆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你买雅阁,不只是买代步工具,而是买一种“可靠、省心、不张扬但有质感”的生活态度。他在三菱搞的越野体验营,也不是简单试驾,而是让人在泥地里打滑、爬坡、陷车再脱困——那一刻,车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陪你征服自然的伙伴。
这种“体验即品牌”的逻辑,恰恰是当前埃安最缺的。
当然,挑战也摆在眼前。杨龙那套燃油车时代的打法,能不能适应电动车的节奏?毕竟现在用户期待的是OTA升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而不是“发动机声音好听”或者“底盘扎实”。而且,埃安现在既要守住中低端基本盘,又要靠昊铂往上冲高端,两条腿走路,稍有不慎就会撕裂品牌。
更关键的是,行业已经进入“技术肉搏期”。没有真本事,光靠营销包装,迟早露馅。用户不再迷信PPT里的参数,他们要的是高速上不趴窝的增程系统,是冬天续航打五折还能跑300公里的电池,是孩子一句“你好小埃”就能打开儿童锁的智能交互。
所以,杨龙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他会不会搞活动,而在于他能不能把“技术”变成“可感知的体验”。比如,别再讲“我们用了800V平台”,而是说“充电10分钟,足够送孩子上学再加去公司上班”;别再说“激光雷达+视觉融合”,而是演示“下雨天晚上,系统自己识别出那个穿黑衣服的行人,提前刹停”。
说到底,营销的本质,从来不是说服,而是共鸣。
埃安这盘棋,走到今天,已经不是换个人就能翻盘的阶段了。它需要的,不是更多口号,而是一次从内到外的“重新定义”:你到底是谁?为谁而造?解决了什么别人没解决的痛点?
杨龙的上任,或许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是:当旧体系的光环褪去,一个品牌,还能不能靠产品本身,赢得尊重?
下一个五年,属于那些能把技术讲成故事、把功能变成情感的车企。埃安,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