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销量仅14辆:“大众版保时捷”为何难逃窘境?

“保时泰”的神话破灭:众泰汽车陨落,谁该反思? 遥想当年,一句“开上保时泰,全村你最帅”的调侃,让多少人记住了众泰汽车。 这家曾被戏称为“平民保时捷”的车企,如今却深陷泥潭,复工复产无望,甚至面临退市风险。

短短几年,从年销33万辆的巅峰到如今的苟延残喘,众泰的陨落速度堪比流星划过夜空。 这不禁让人发问,众泰的悲剧,仅仅是个案吗? 2024年,众泰汽车的销量定格在了冰冷的“14”这个数字上,而且全部是出口阿尔及利亚的库存车。

年度销量仅14辆:“大众版保时捷”为何难逃窘境?-有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六年累计亏损高达253.5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7.28%。 曾经风光无限的“皮尺部”如今也成了最大的笑话。

而更令人唏嘘的是,为了保壳而全力推动的重庆工厂,也即将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故事还得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中国自主品牌集体爆发,众泰凭借着一款“神似”保时捷Macan的SR9,销量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出现了加价提车的火爆场面。

要知道,当年吉利博越上市首月订单也不过1.5万辆。 不得不说,众泰SR9的营销,多少有点当年小米的味道,但终究是昙花一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众泰的崛起,离不开其“独辟蹊径”的山寨模式。

年度销量仅14辆:“大众版保时捷”为何难逃窘境?-有驾

从早年的众泰5008模仿大发特锐,到后来的SR7、T600、Z700等车型分别“致敬”奥迪Q3、大众途锐、奥迪A6L,众泰几乎把“拿来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短平快的策略,确实让众泰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关注度和销量。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核心技术的缺失。 众泰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外观的模仿上,而忽略了汽车最核心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的研发。

长期依赖外购和拼凑,导致众泰汽车的质量问题频发,投诉量居高不下。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终损害了品牌的信誉,也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年度销量仅14辆:“大众版保时捷”为何难逃窘境?-有驾

即便后来众泰尝试向新能源转型,依然没有摆脱模仿的影子。 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落后,使得其产品在续航、能耗、可靠性等方面全面落后于竞争对手。

以江南U2为例,这款被指抄袭本田e的纯电小车,技术方案还停留在2018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毫无优势可言。 事实上,众泰的陨落并非孤例,它折射出的是中国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阵痛。

在那个“得屌丝者得天下”的年代,众泰凭借着低价和“高颜值”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虚荣心,迅速占领了市场。 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投机取巧的模式终究难以为继。

年度销量仅14辆:“大众版保时捷”为何难逃窘境?-有驾

当然,如果众泰当年能够及时醒悟,将山寨赚来的钱投入到自主研发中,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现实是残酷的,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早已白热化。

就连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都坦言,中国汽车行业的淘汰赛还有五年时间,最终能剩下的企业寥寥无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句话用在汽车行业再合适不过。

众泰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味的模仿和抄袭,只能获得一时的利益,而无法赢得长久的未来。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过硬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众泰汽车的倒下,留给中国汽车行业的思考远不止于此。 在追求销量和利润的同时,如何坚守底线,尊重知识产权,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是每一个车企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你认为众泰汽车的陨落,最大的教训是什么?如果没有当年的“皮尺部”,众泰汽车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