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娃上幼儿园,路口那家面馆老板捧着手机跟我招呼:“老李,你那宝马还不如现在搞个凯迪拉克划算,听说13万就能提!”一时还真有点愣神。我记得三年前CT5刚上市那会儿,隔壁的堂弟还找人托关系,咬咬牙才落地二十四五万。现在直接腰斩再打骨折,开B级美系后驱的门槛,真给拉低到A级合资都得侧目。
其实,凯迪拉克这一年多闹的动静,大伙都在车友群里嘀咕得厉害,价格说跳水也不为过。我那同事阿强常说:夜市卖韭菜都没这么快。4S店的小张表面云淡风轻,背地里却常哀叹销量压力——说一个月CT5能出去三四千台,品牌里算得上排头兵,但仍比起头几年的盛况,确实差了些意思。阿强还提了句:美系的路,在中国啊确实不像以前那么宽裕了。
凯迪拉克最近玩的那些价格花样,有种“船到中流猛加桨”的狠劲。像XT5那次新款一上市,就直接砍掉十来万,等于把30万级豪华SUV扔进了大众最扎堆的市场档口。价格压到这地步,二手保值率也就成了街坊闲聊时的槽点。小区群里有人发了张图片:一年半CT5置换,被二手车商砍得心都凉了。有老司机说:“你得做好开到废铁的准备,别盼卖车还贴本。”但话又说回头,这车买来真要是不折腾卖,残值的事也等几年再说。
说动力,CT5的账面数据就拎出来过好几回。2.0T那台机子,踩下去推背感挺到位,城市里过红绿灯完全不含糊,高速上巡航稳得很。经常一脚深油门,8AT没什么迟疑,一下子就窜上去了。不过,小李头前阵子刚提的新款,说起实际油耗有些犯嘀咕——“市区不敢省,8个油往上跑,堵了就得小数点后带着个1。”还好,他上一台是2.3的老君威,见多大油桶,也不在乎那点差距。
空间方面,CT5其实不比宝马3系矮小,但坐进后排,人高马大的汉子挪腿还略有余地。这车大身板,停车时让不少人冒过汗——小区地库窄,拐弯掉头总有点绷着神经。不过后备厢还挺敞亮,正好装得下老婆最近迷上的折叠电单车。群里有人专门问了个冷僻细节,说CT5后排中间地板隆起比某些前驱车还高,一下影响了第三个人舒适度。老曹(车友群首席吐槽官)抓住这不放,说有次三人下馆子,后排中间的哥们硬是坐出腿麻。
内饰嘛,前段日子去CS店蹭冷饮,摸了下实车,仪表屏真比老款气派多了。BOOSE音响听起来,歌厅嗓子的小曲果然不劣。全景天窗开起来春天采光一绝。当然了低配一坐,塑料感明显,手一摸就不像那种糯糯的厚实。销售嘴里常说:“兄弟,你对比大几万的日系小天籁就能明白,这配置这门槛,够意思了。”不过阿美(邻居,鸡蛋摊摊主)插科打诨说:“门口彩钢板磨个边,比那低配塑料都不差!”
有个小伙伴,兼修车岛主,偶尔分享点维修小八卦。说CT5的后悬挂支臂材料,比某些竞品扎实不少,关节处容易积灰,不过坏得倒不快。他亲口嘟囔:“北边沙尘大地方,回家拿气枪吹吹,八年没见掉链子!”这年头能碰上这种坚实做工,也算难得。
说到冷门配置,听群里一位爱钻研的博士生讲,CT5隐藏的发动机启停关闭功能,得进车机工程模式里点几下,有点反人类设计——“说省油,其实市区频繁启停不见得耐用。”再有朋友新提车后吐槽,座椅加热键设在屏幕下方,不低头真摸不到。还有个奇葩误区,就有人听信县城传言,说带后驱的雨雪天容易打滑,“去年南方那场大雪,邻居家CT5进不了停车位,车轮空转半天”。但听本地修理工老孙唠叨,说轮胎选错才是问题,四条标配米其林,压雪不打滑。
提到保养,有段子。修理厂老张拉着我说:“美系这车保养真不算贵,机油三滤比X3和GLC便宜。”但他也摇个滚筒手,说Turbo引擎就别偷懒,两年一换火花塞,要不小马拉大车有天还真憋气。朋友韩小胖曾经自作主张用了一年半才换,后来全油门急加速,发动机抖得跟狗刨似的——修一次,1350元,算不算亏?得看你心疼不心疼。
顺带说点行业的花边,老马(做二手车的)说美系车在本地难出手,尤其CT5低价车主多,流通快慢看运气。“车贩子都爱收14万落地以下的版本,越高配往往掉价越快。”最近还听说国外已经推智能座舱升级包了,国内本地软件还没上岸,估计再等一两年。
不知怎地,前天下午我送饭回家路上,看见小区门口停了四辆CT5,三辆白一辆蓝,全是外地牌照。听售楼处保安说,这批都是房产中介拉客户来的。“座驾统一,公司强调有气场。”我脑子七拐八弯想起几年前凯迪拉克在路上算稀奇货,现在直接成了新中产公务车。牌子这事,终究还是岁月给了答卷。
结尾就不绕词,前两天李叔在小区群里发了张自制图,CT5洗得锃亮:“13万买的,天天就开不想卖,跌得就跌吧。”群里跟一句:“谁也说不清,以后是不是还会更便宜,但现在能开心用就是福气。”至于哪天保值率回春,工程师升舱包上线,咱也不操那些远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