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 “去触屏化”:当方向盘找回按钮,这才是开车该有的样子!
嘿,老伙计们,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聊聊方向盘上那些消失又回来的按钮。你们还记得吗?以前开车,空调、音量、电话,抬手就摸得到,眼睛都不用离开路面。可这几年,车企们好像比赛似的,把所有按键都塞进那块大屏里。我一个开了二十多年车的老司机,第一次坐上那种“全触屏”的新车时,差点没把自己热出痱子——就为了调个空调,得低头戳屏幕,跟玩手机似的,这还是在开车吗? 还好,大众终于想明白了,宣布要“去触屏化”,把实体按键请回来。这哪是倒退?这分明是在科技狂飙的路上,踩了一脚理性的刹车,让驾驶回归了它本来的样子。
说真的,我看到大众这波操作,心里那叫一个舒坦。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你看网上多少车主吐槽:“上次开朋友的新能源车,空调藏在三级菜单里,我愣是没找着,最后热得满头汗。”听听,这哪是享受科技,这简直是“科技酷刑”!大众这一回头,撕开了行业“伪智能”的遮羞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车,首先是交通工具,安全和便捷永远排在炫酷前面。 他们设计总监安德烈亚斯明特说得真好:“汽车不是手机。”这话简直说到心坎里了。我们花二三十万买车,不是为了在高速上玩“找按钮”游戏的,对吧?
那么,大众这次“回归”到底回归了啥?核心就是那五个救命的实体键:音量、座椅加热、风扇、温度和双闪。 这几个键选得可太讲究了,全是驾驶中最高频、最紧急的操作。想想看,冬天车窗起雾,你得立刻开除雾,要是还得在屏幕上滑来滑去,那三秒钟的视线偏移,车子都蹿出去几十米了,多危险!德国ADAC的测试数据可不是吓唬人,触控操作让驾驶员视线偏离2.3秒,相当于闭眼开50米,这跟“扫雷”有啥区别?把双闪这种“保命键”做成实体,一按就亮,这才是真以人为本。 大众从2025年的ID.2 all开始,全系车型都要这么干,方向盘按键也全面回归机械结构,连ID系列上被骂惨的触控车窗都改回来了。这哪是“开倒车”?这分明是在数字洪流中,重新锚定了“安全”这个坐标。
有人可能会说,实体按键老土,不够科技感。嘿,我倒想问问,“科技感”难道就等于“看不见摸不着”吗? 保时捷卡宴的旋钮、宝马iDrive的旋钮,哪个不是科技与经典的完美结合?物理按键的阻尼感、按下去的“咔嗒”声,这些实实在在的反馈,是冰冷的屏幕永远给不了的。这叫什么?这叫“肌肉记忆”。就像我们闭着眼睛也能摸到手机的音量键,老司机开车时,手一伸,不用看就知道空调旋钮在哪儿。这种行云流水的操作,才是驾驶的乐趣所在。网友那句调侃太到位了:“实体按键,就像是老婆一样,踏实且可靠;而触控屏呢,如同网红一般,看起来好看,但是却靠不住。” 信不信,等你真遇到紧急情况,你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那个能“盲操”的实体键。
当然,我也没说要全盘否定触屏。大屏看导航、听音乐、看车辆信息,这都没问题,甚至很享受。关键是要分清主次,把“高频刚需”和“低频娱乐”分开。 大众这次做的就是“关键功能实体化+次要功能数字化”的混合设计,这才是聪明的做法。既保留了科技感,又守住了安全底线。而且,这股“反潮流”可不是大众一家在搞。欧盟已经发话了,2026年起,转向灯、双闪这些功能必须有实体键,否则别想拿五星安全认证。这说明啥?说明连官方都看不下去了。你看保时捷、丰田、雷克萨斯,甚至小米SU7,都在方向盘上留了十几个实体键,市场反馈还挺好。就连特斯拉自己,也在新Model Y上悄悄把换挡拨杆给加回来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再炫酷的创新,也得经得起人性的考验。当技术革新与人的本能需求冲突时,胜利的永远是后者。
说到这里,我得给大众点个赞。他们敢在所有人都往触屏里钻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说“我们错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担当?这不仅仅是改几个按键那么简单,这是对整个行业盲目追求“伪智能”风气的一次有力反击。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造车不能只想着堆配置、卷屏幕,得想想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是花里胡哨的动画效果,还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实体按键?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当我的方向盘上重新出现那些熟悉的按钮时,我摸着那扎实的键程,心里涌上的不是对过去的怀念,而是对未来的安心。“触屏无涯,回头是‘按’”,这句谐音梗,道尽了智能汽车时代最好的设计箴言。 科技再发达,也不能忘了初心。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玩”的。大众这波操作,让我们这些老司机“泪目”,与其说是感动,不如说是欣慰——终于有车企愿意倾听我们这些“老古董”的声音了。
方向盘找回按钮,这才是开车该有的样子!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未来的汽车,是应该继续在“大屏化”的路上狂奔,还是像大众这样,回归本质,寻找科技与人性的平衡点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