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老头乐”遇上欧洲小巷:欧洲人开始爱上中国小车?

当中国“老头乐”遇上欧洲小巷:欧洲人开始爱上中国小车?

最近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正在欧洲街头显现:一些归入L类轻重型四轮车范畴的微型电动四轮车,正在被更多欧洲用户纳入短途通勤与城市代步清单,这与当地对小型化、低速、易停放的城市场景不谋而合。

它们受青睐,不只是与价格相关,还同欧洲早已形成的L类车辆监管框架以及驾照制度密切相连,形成了与中国市场全然不同的使用人群和法规环境。

先谈谈规则底座,欧盟将这类四轮轻型车辆明确归入L6e(轻型四轮车)与L7e(重型四轮车)体系之中,对质量、最高设计车速以及功率等边界进行了规定,为市场准入划定了清晰坐标。

如L6e典型上限为45kmh且功率受限,L7e功率上限为15kW,并细分多种子类以匹配不同用途,这也是车辆在欧盟成员国获得型式批准与上路资格的基础前提。

与中国过去一段时间“低速电动车”处于灰色地带不同,欧盟采用统一法规和成员国驾照规则共同进行管理,以此减少了边界模糊所引发的风险与争议空间。

驾车的门槛更具“层次感”:在法国这类成员国,轻型四轮车(L6e获得AM类许可后,未成年人便能够去驾车,年龄门槛可低至14岁,这样的状况直接就拓展了青少年通勤以及家庭第二辆车的需求场景。

雪铁龙Ami这类L6e产品,其最高时速约为45公里,电机功率大概是6千瓦,恰好处于城市短途出行的“低速、低成本、低门槛”范畴内这样客户群体自然便拓展到更年轻的人群当中了。

这个时候部分厂商也在尝试更高性能的衍生版本以触达L7e细分,但总体仍以45kmh的城市低速场景为主赛道。

政策风向更是“顺风”:欧盟已在乘用车与轻型商用车CO₂法规中把2035年新车尾气零排放目标落地,等效于燃油新车在2035年后难以再以传统形态进入市场,电动化转型由此加速。

在这样的宏观约束下,零尾气、用电便捷、适配微出行的低速四轮电动,自然获得更多关注与试用机会,哪怕它并不等同于“家用正向替代”的传统汽车。

换一种表述,它好似将“可替代两轮公交的一小段通勤”置入一个有顶、有门且有安全带的小盒子内,场景明晰,选择理性。

国内“驱动力”也较为明显,2018年起,工信部等六个部门颁布文件,要求各地清理整治低速电动车,严禁新增产能,并且要完善在用的处理,之后诸多地方依照文件加强治理,设定过渡期与路权界限,从而企业出海的动力就得以增强。

许多地方依据本地实际状况出台细化的通告,进一步明确:未被纳入公告的产品、技术不达标之车辆,不可以机动车身份在道路上通行,此促使相关产能及企业去寻觅转型与外向型市场的空间。

可以说是“欧洲的拉力+国内的推力”共同把这波产品推向更适配的海外细分赛道。

当然出海不是“只靠便宜”的无脑题:欧盟L类整车要按相关规定完成相关型式批准,并满足如电磁兼容(UNR10)与电安全(与L类适配的R100相关要求及后续委托法规)等关键技术法规,环节多、周期长、合规成本不低。

此情况有别于社交媒体上常见的“简单电子营销”印象实际上是“一整套欧盟型式认证以及若干联合国法规”的组合包,并且不可与M1乘用车的顶压、碰撞等项目混为一谈。

因此“先合规再价格”为基本顺序,品牌、渠道、保险以及售后体系也均是必须满足的硬条件。

竞争同样相当激烈:本土以及跨国车企在该细分领域已然布局多时,Aixam、Ligier这类传统参与者与雪铁龙Ami、菲亚特Topolino(同平台衍生的)等新旧势力一同在市场当中,产品和商业模式始终处于优化提升的进程之中。

对于中国厂商而言,机会在于“针对场景的性价比+快迭代”,难点在于“长期主义的质量可靠性与本地化服务”,好消息是赛道足够细分,坏消息是短期“爆红叙事”往往高估了可复制性。

若想赢得这盘棋,不能依赖情绪化的“降维打击”,而应依靠坚实的标准、充分的验证,以及系统的架构;下棋的时间越久,积累的优势也就越明显。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为本人原创,部分素材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AI辅助,但所有内容均经过笔者严格审核与复核。图片素材由AI辅助生成。文章旨在传播社会正能量,无任何低俗不良导向,特此说明。

参考信源:

1. 21经济网——「老头乐」的好日子到头了?

2.欧盟法规与政策:Regulation (EU) No 168/2013;欧盟委员会轻型车CO₂标准与2035年目标说明。

3.技术法规与综述:UN R10/R100相关官方与技术资料;TRL关于四轮轻量电动车的安全研究。

#老头乐 #低速电动车 #中国制造 #出海 #欧洲市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