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利润暴跌,德企裁员求生,中国车企强势崛起

最近大家聊起车,是不是都感觉风向变了?

以前咱们买车,首先想到的就是德系车的稳重、日系车的省油耐用。

可现在,大街上跑的国产新能源车越来越多,设计又新潮,功能又多,一下子成了很多人的心头好。

这就让人纳闷了,那些曾经像神一样存在的“汽车大佬”们,比如德国和日本的车企,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日企利润暴跌,德企裁员求生,中国车企强势崛起-有驾

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扒一扒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德国吧,那可是咱们心目中“工业制造”的代名词,奔驰、宝马、大众,哪个不是响当当的牌子。

可谁能想到,如今的德国汽车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裁员,而且裁得特别狠。

你可能以为裁员就是车厂里少几个工人,那就想得太简单了。

这场风暴里,最先倒下的,反而是那些给大车厂提供零件的配套企业。

你可以这么理解,一辆传统的德国燃油车,就像一个极其精密的机械手表,里面成千上万个零件,每一个都由专门的工厂生产,大家合作了几十年,关系好得不得了,谁也离不开谁。

这种模式在燃油车时代是德国的王牌,保证了质量和效率。

但是现在,汽车行业开始玩“电动化”了,游戏规则全变了。

电动车最核心的东西是电池、电机和一套聪明的电脑系统,而以前那些造发动机活塞、变速箱齿轮的老师傅们,一下子发现自己的看家本领好像没那么重要了。

比如德国的采埃孚、舍弗勒这些顶级供应商,他们过去就是靠给燃油车造这些精密部件吃饭的,现在市场需求变了,他们想转型造电动车零件,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和时间,根本来不及反应。

数据摆在这儿,到2025年第三季度,德国汽车行业的总就业人数降到了十多年来的最低点,一年时间就消失了将近五万个工作岗位。

日企利润暴跌,德企裁员求生,中国车企强势崛起-有驾

更关键的是,整车厂的裁员比例是百分之三点八,而那些零部件供应商的裁员比例,竟然高达百分之十一点一!

这就好比,冲锋在前的将军只是受了点皮外伤,但后面的粮草部队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了。

那些供应商老板们都公开喊苦,说汽车市场的寒气,他们是第一个感受到的。

德国政府也着急,想了些办法,比如搞个什么数字化转型计划,但对于那些生产线和设备都是为燃油车设计的工厂来说,这就像给一个重病的人喝心灵鸡汤,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德国车企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可以说是两头受气。

一头是在美国市场。

美国人看着德国车在自己国家卖得挺好,心里不平衡,就给德国车加了百分之十五的关税。

这么一来,德国车在美国的价格一下子就上去了,竞争力自然就下来了。

为了应对,德国车企只能跑到美国去建工厂,这样一来成本又高了,里外里算下来,利润薄得像纸一样。

另一头,也是更要命的一头,就是在中国市场。

咱们中国现在的新能源车发展得太快了,新卖出去的车里,快有一半都是新能源的。

德国车企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在中国消费者眼里,吸引力大不如前。

日企利润暴跌,德企裁员求生,中国车企强势崛起-有驾

那怎么办呢?

只能降价,用价格来换取市场份额。

你敢信吗?

大众汽车有些电动车型,在中国卖的价格,居然比在德国老家便宜一半还多。

这哪是卖车,简直就是在“挥泪大甩卖”,目的就是为了不被中国消费者彻底忘记。

可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利润暴跌,像梅赛德斯-奔驰,2025上半年的利润直接掉了百分之五十六,保时捷更夸张,暴跌了百分之九十一。

这些光鲜的豪华品牌,背后其实是在流血。

这一来一回,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就彻底变了。

2023年,咱们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2024年,全世界卖出去的新能源车里,有七成都是中国品牌。

而德国,已经从出口榜的第二名滑到了第四名。

这不仅仅是几个数字的变化,这说明一个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

日企利润暴跌,德企裁员求生,中国车企强势崛起-有驾

德国汽车工业,很可能就是错过了电动化转型的最佳时机。

当咱们国家用“市场换技术”,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时,他们还在享受着燃油车带来的高额利润,没有下定决心转身。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咱们中国的车企是不是就稳赢了,可以高枕无忧了?

其实也不是。

咱们的成功,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咱们国家提前十几年就开始规划的一盘大棋。

当全世界还觉得电动车是个不靠谱的玩具时,咱们就已经把它当作未来的方向,从政策上大力扶持,鼓励企业搞研发,还拼命地建充电桩。

这才有了今天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你看咱们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现在全世界的车企,包括德国的宝马奔驰,都得排着队来找咱们买电池。

因为咱们不仅能造出好电池,还能把电池和车身完美地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车的性能和空间。

当德国车企还在为电池供应发愁时,咱们的车企已经开始玩更高级的技术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咱们中国的车企好像更懂现在的人想要什么。

德国人造车,特别强调“驾驶乐趣”,就是车开起来的感觉。

日企利润暴跌,德企裁员求生,中国车企强势崛起-有驾

但咱们的年轻人买车,除了开车,还希望车能像个智能手机一样好玩。

所以你看国产车,超大的中控屏幕、能动嘴控制的语音助手、能在车里K歌看电影,还有帮你轻松停进车位的自动泊车功能,这些在德国人看来可能花里胡哨的东西,却正好戳中了我们的需求。

咱们造的已经不单单是一辆交通工具了,更像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属于自己的“智能空间”。

这种从根上的理念差异,才是让德国车企最头疼的。

他们现在也意识到了问题,开始砸重金搞研发,比如宝马一年就投了九十多亿欧元,大众也跑来跟咱们中国的企业合作,学习怎么造电动车。

但这些都像是“补课”,他们要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整个思维方式。

他们需要放下过去百年老店的架子,真正来研究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

当然,咱们自己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大家都在拼价格、拼技术,谁也不敢松懈。

同时,走向海外市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壁垒和挑战。

但和德国、日本相比,咱们最大的优势是,已经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占据了领先位置。

我们有最大的市场来检验我们的产品,有最全的配套工厂来支持我们的生产,更有一批敢想敢干的年轻人。

德国汽车的底子还在,技术积累也很深厚。

但问题是,在这个人人都用智能手机的时代,你光会造功能机,哪怕造得再好,又能有多少人买单呢?

这恐怕是他们现在最需要想明白的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