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手机,看到个视频蹦出来——“小米YU7全网首拆”。我这手比脑子快,一下就点进去了。没想到,隔天雷军转发了这个视频,还不忘认真叮嘱一句:“建议YU7车主们都看也欢迎同行和专家多指点。”这话说得,诚恳里带点自信,像老师傅招呼邻居来看自家新打的家具似的。
说来也巧,前几天雷军刚解释过一件事:为啥SU7和YU7上市那么久,全国各地还能撞见不少贴满伪装的路测车。有网友在评论区问得特别生活化:“都开卖了,还天天测什么呀?”他倒是接得住,直接给你掰开揉碎——原来每辆车都要闯三关:冬测、夏测、高原测试。黑河零下30℃的寒窟、吐鲁番50℃的火炉、帕米尔高原5100米的稀薄空气,都是它们的考场。
雷军自己还每年抽时间亲身参与测试。你西装换工装,跟着车队跑野外,这画面突然就接地气了。他说SU7投了727辆测试车,跑过1300万公里;YU7也有664辆,跑完850万公里。这些数字听着像个里程马拉松,其实背后藏着一股执拗——没在极端环境里摸爬滚打过,哪敢轻易交到用户手里?
有回我跟朋友聊起这事,他脱口而出:“至于这么较真吗?”我笑了。汽车又不是快消品,路上一个小失误都可能牵动安全。这种较真,倒像是老一辈人常说的“慢工出细活”。
这还没完。你看同行一般投入两三百辆车、几百万公里测试,小米愣是翻了几倍体量。这劲头,像极了以前班里那个不声不响、却总在深夜刷题的学霸。他自己也说:“投入远超行业水平,开过的朋友会懂。”话不重,但能感觉到那份沉甸甸的底气。
其实雷军这么细致地聊测试细节,不像是公关发言,更像在跟关心他的人交个底。把车拆开给你看、把路线摊开跟你讲,没有遮遮掩掩,反而让一些观望的人多了几分安心。
现在各行各业都爱说“用户思维”,但真正能把它变成一公里一公里跑出来的实测数据的,并不多。那些还在路上一路狂奔的测试车,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在重要事情前的准备——怕出错,就更要一遍遍试到踏实为止,对吧?
反正看完这些,我忽然觉得,车不再只是参数堆砌的机器。它的背后,有一群人在极寒与极热之间反复奔波,把我们对安全的担忧,默默转化成了千万公里的坚持。这份用心,或许比任何广告词都来得有温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