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菱汽车彻底告别中国市场的消息传开了,很多人听了之后,心情可能有点复杂。
一方面觉得,好像很久没在路上看到三菱的新车了,它走不走似乎对我们的生活也没啥影响;但另一方面,对于稍微上了点年纪、对汽车有点了解的人来说,心里又难免会有点不是滋味。
毕竟,这个品牌在中国汽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太浓重的一笔。
那么,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很多自主品牌“老师傅”的汽车巨头,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呢?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咱们把时间倒退回二三十年前,那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才刚刚起步。
我们自己的汽车品牌,比如现在大家熟知的长城、奇瑞、比亚迪等等,当时都还处在摸索阶段。
造车是个技术活,尤其最核心的发动机,也就是汽车的“心脏”,我们自己当时还造不好。
这就好比你想开个饭馆,锅碗瓢盆都置办齐了,菜单也想好了,可就是没有会炒菜的大厨,这饭馆也开不起来。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三菱来了。
它没有像大众、丰田那样一上来就大规模地在中国卖整车,而是选择了一个更聪明的方式——卖发动机。
那时候,三菱在中国成立了两家专门生产发动机的合资公司,一家在沈阳叫航天三菱,一家在哈尔滨叫东安三菱。
这两家工厂,在后来的十几年里,几乎成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心脏”供应商。
特别是航天三菱生产的那个代号叫“4G6”系列的发动机,简直成了那个年代的“国民发动机”。
你可能对这个代号没什么概念,但你肯定见过或者坐过装了这颗“心脏”的车。
从几万块钱的家用轿车,到十几万的越野车,比如早期的长城哈弗、华晨尊驰、比亚迪F6、奇瑞东方之子、东南菱帅等等,数都数不过来。
在最火爆的时候,市面上自主品牌推出的2.0升排量的汽车里,十台有九台多的发动机舱里,躺着的都是三菱的发动机。
毫不夸张地说,三菱用它的发动机技术,奶活了当时半个中国的汽车产业。
它就像一位技术老师,虽然我们是花钱买技术,但也确实是它帮助我们的自主品牌度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让我们有了造车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三菱的离开,确实让人感慨万千。
当然,三菱留给中国消费者的印象,绝不仅仅是幕后的发动机供应商。
在很多人,尤其是车迷的心中,三菱更是两个响当当名字的代名词:一个是EVO,另一个是帕杰罗。
先说EVO,它的全名叫Lancer Evolution。
在当年,这三个字母就代表着性能和速度。
它本身就是为了参加世界顶级拉力赛而设计的,性能极其强悍。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动漫里,比如《头文字D》和《速度与激情》,它都是主角的座驾,这让它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性能的种子。
在那个汽车改装文化刚刚兴起的年代,能拥有一辆EVO,或者哪怕是把自己的车改装成EVO的样子,都是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
它那独特的涡轮泄压阀的声音,是属于一代人关于速度与激情的青春记忆。
再说帕杰罗,这个名字在越野圈里更是如雷贯耳,外号“山猫”。
如果说EVO是公路上的霸主,那帕杰罗就是荒野里的王者。
它曾经在世界上最艰苦的汽车赛事——达喀尔拉力赛上,拿过十二次冠军,这个成绩足以证明它的实力。
而且帕杰罗有一个特点,它不像别的硬派越野车那样为了越野性能完全牺牲掉日常开车的舒适性,它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所以,它既能翻山越岭,也能在城市里舒舒服服地代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帕杰罗就进入了中国,无论是作为单位的工作车,还是越野爱好者的“大玩具”,都非常受欢迎。
在西藏、新疆那些路况复杂的地方,帕杰罗和丰田的陆地巡洋舰一样,都是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EVO和帕杰罗这两款车,一个代表了极致的速度,一个代表了征服远方的能力,共同塑造了三菱品牌在那个年代光辉的形象。
按理说,有这么深厚的技术基础和这么好的品牌口碑,三菱在中国的发展应该顺风顺水才对。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它成了日系品牌里最先倒下的一个。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归根结底,还是它自己没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它还在满足于卖发动机赚轻松钱的时候,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直到2012年,三菱才反应过来,和广汽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始正儿八经地在中国卖自己品牌的整车。
可这个时候,市场早就不是一片蓝海了。
大众、丰田、本田这些老对手已经深耕多年,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也已经成长起来,市场竞争激烈得不得了。
三菱这个“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选手,一进场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广汽三菱推出的欧蓝德,曾经凭借着不错的性价比火过一阵子,在2018年达到了销量的顶峰。
但那也只是昙花一现。
因为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已经开始朝着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变了。
当中国的消费者开始追求车里有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这些新潮功能时,当我们的自主品牌开始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来定义新一代汽车时,三菱的车子打开车门,还是十几年前的设计,技术上也没有什么亮点。
它就像一个固执的老先生,还在讲着他那套老旧的理论,却没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经完全变了。
消费者的需求变了,竞争对手也变了,唯独三菱自己,还在原地踏步。
结果可想而知,它的销量一落千丈,最终无力回天。
从前几年卖掉在东南汽车的股份,到去年广汽三菱工厂停产,再到今天彻底结束和航天三菱的发动机合作,三菱在中国的业务就这样一步步清零,彻底退出了这个它曾经深度参与并影响过的市场。
三菱的离去,其实也是一个缩影,反映出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大潮下,一些反应迟钝的传统车企所面临的困境。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曾经熟悉的名字的消失,或许会勾起一些回忆,但市场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来不会为谁停留。
我们只能说,时代真的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