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买个车,心里还有底吗?有的人觉得,钱花到位,服务自然就跟上,毕竟谁都不愿意得罪大客户。但这事儿一出来,多少人算是又一次被“品牌神话”给扎了心眼。杭州MINI女车主郑女士的遭遇,说白了就是典型的“眼见为实,数据为王”,但真正遭罪的还是花了钱,还被糊弄的普通人。
四年买了两辆车,还经常给工作人员买奶茶,其实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了,多少带点“朋友”的感觉,你说厂家会不会因此多照顾点儿?可结果呢,却被挡在门外。她是那种真正爱这个品牌的人,KOC身份,都不值钱了?这就不得不让人琢磨,什么是“重要客户”?难道非得天天发朋友圈夸品牌才算?这问题问出来,多少人心里有同样的疑惑。
想想,质保快到期,车子开始出问题了。方向盘一开,卡顿得厉害,刚买的菜都差点撒了,遇上个技术员,说确实有问题,给厂家上报。心里想着,妥了吧,这下有保障了。谁料,等来的竟是一句“数据一切正常”,服务没下文,修理得自己掏钱。
这事儿最让人迷惑的,不是故障,是决策流程。你说,车子开着就是不对劲,厂家却以电脑数据正常为由,拒绝质保,有没有把用户当回事?这样做,是不是习惯了靠“可量化指标”堵住一切可能的麻烦?可是,车不是只凭数据说话,尤其是涉及到安全的转向系统,万一真出事,数据能负责吗?
你还别说,现在好多行业都这样,数据为王,忽视了实际体验。要是每一脚油门、每一次转弯都要数据同意,那人怎么活?消费者成了数据的附庸,哪怕自己亲身感到不对劲,也挡不过一行代码发布的“结论”。仔细想想,这和有些公司只看KPI,只看报表,有啥区别?
郑女士想的很简单,“我信过你,花了钱,还爱这品牌,你却就这么对我?”其实,生活里多少人遇到过类似的事,平时花钱买服务,到真出事,厂家先是拖,再就是推,最后一句“正常”,谁受过谁知道,这种情绪火苗一着就烧起来。
再看那两位第三方技师,说白了,谁都是行家,不是随便路边摊儿。人家一开一试,说这方向盘“有问题”,影响安全,这话不是瞎说的。开车的人都懂,方向盘要是卡顿,尤其是在颠簸路面,分分钟出危险。这种直观的感受,难道比不过数据库里几串数字吗?难道只有零件彻底坏死,系统才算“认账”?
还记得那技师的话吗?车分机械和电子两部分,有些故障,电脑不报,实际驾驶却能感受到,这时候如果只唯数据为命,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品牌信任问题。你让用户觉得,哪怕买了你三五辆,参与了活动,最后还是“说一不二”,消费者的感受彻底不算数。那从此以后,谁还会真心认你?
这事儿一出,网友们都炸了。有人问,宝马MINI靠什么赢得用户?靠数据报告,靠质保条目,还是靠平时的服务和对消费者的态度?品牌做大了,用户变多了,谁还在乎一个人的体验?可又是谁撑起来了你的销量和口碑?难道你想靠一次次“维权”让更多人明白,品牌只是个冰冷的标签?
郑女士去找厂家维修,态度很客气,“要不我陪你试车?”结果被拒,说不用去了,结论这边给。其实这背后,哪怕用户再真诚,只要不符合厂家看数据的逻辑,就是白搭。你花钱买车、参加活动、买奶茶,也许只是你的单向奔赴。可人在企业眼里,始终是数据里的一个账号,或者一个单据号。
那怎么解释,杭州的第三方技师都看出问题,但厂家工程师却始终“数据正常”?是不是厂家发现不了机械问题,只因为电脑没报警?还是说,企业在质保期临近时更怕承担责任,能推就推?如果是这样,这就是一场利益博弈,不是谁对你有感情,而是看谁能把责任推得远远的。
这就像平时吃饭,餐厅把你当熟客,点菜加个小菜。等你胃痛了去找他们,服务员却跟你说,系统查不到问题,你自己想办法吧。买车这种事情,损失更大,危险更近,厂家却可以一纸数据报告把你推走。这种事越多,人心越寒,品牌越没人信。
再看看郑女士的走向,投诉到了节目,《我的汽车有话说》也跟进了。结果很讽刺,两边技术员意见不同,厂家依旧咬死“正常”,用户只能眼睁睁看着车出毛病,售后却啥也不管。实际生活中,无数人都在这样的小事中,看清了品牌的脸。你愿意相信我,我却把你当外人,这就是对消费者最大的伤害。
从社会角度看,这事不是一辆车的问题,是整个服务模式的问题。所谓“客户为上”,其实常常只是说说而已。多数厂商到关键时刻只看数据,不愿为用户多承担一丝责任。你以为自己花钱买了保障,结果只是多交了钱,一旦真遇麻烦,全是推诿。不管你买多少次,关系多铁,一旦牵扯利益,大家全都缩回数据后面不吭声。
这事件还折射出一点:现代产品越智能,厂家对此就越依赖数据管理,反而忽略了人与产品之间的真实互动。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能手机,都在强调后台监控,到头来却不能解决最基本的体验问题。难道,未来我们只能跟数据讲道理,而不是跟工作人员交流实际感受?
最后,这种事给广大消费者提了一个醒——消费不是信仰,从来不是你捧着心扑上去,厂家就会给你温暖回报。你选品牌,享受服务,是信任,是希望获得更靠谱的体验。如果这个链条一断,信任崩塌,无论你再买多少、再夸多少,最后只剩冷冰冰的“数据一切正常”,你也只能默默自己买单。
所以,品牌方还真的需要多琢磨琢磨:别让每一步服务都变成一个推卸责任的数据表格。有些东西,是不能只让电脑说了算的。能不能从“为用户着想”多拉回来一些主动权,别让下一个郑女士遇到同样的事,只能无助地喊一句,“就这么对我!”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