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没想到,车企们正在悄悄准备一笔超过20亿的“意外开支”。 就在小米汽车推出购置税兜底政策后,业内分析师算了一笔账:以目前堆积如山的订单量来看,光是确保跨年交付的车辆补贴,就可能吞掉小米整整20个亿。
这笔钱足以新建两条生产线,但现在只能用来给消费者填坑,不是车企变大方,而是这场购置税倒计时已经把他们逼到了墙角。
2025年最后两个月,走进任何一家新能源车展厅,销售都会给你看同一张时间表:2025年12月31日这个日期被用红笔重重圈出。 长达十年的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政策,正在像沙漏一样飞速流逝。
销售小王每天都要向顾客解释政策落差:“这台30万的车,现在买能省2.65万购置税。 要是拖到明年,光税款就要多掏1.33万。 ”他手机里存着一张对比图,1.33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半年的油钱。
但真正让消费者焦虑的是交付周期。 理想i6的等待期长达16-19周,现在下单铁定赶不上免税末班车。 小米SU7更夸张,40周的交付周期意味着现在订车,拿到手已经是2026年夏天。
正是这种矛盾,催生了车企的“兜底”行动。 10月下旬,深蓝汽车率先打出“放心订,税我贴”的标语,承诺11月底前锁单的客户,如果因为产能问题延迟到明年交付,1.5万元以内的购置税差额由厂家承担。
一石激起千层浪。 奇瑞的销售在朋友圈晒出内部通知:“11月30日前大定用户,最高补贴1.5万元”;智己推出“跨年保税计划”;蔚来则给ES8预订用户发放购置税补贴券。 仿佛一夜之间,“兜底”成了行业标配。
“我们是被逼出来的。 ”某车企区域经理坦言,当竞争对手都推出保底政策时,不跟进的品牌连展厅客流都守不住。 年底的订单关系到明年一季度的生产线排期,没有足够的订单背书,工厂连采购配件都不敢下大单。
供应链最先感受到压力。 电池供应商老张发现,最近车企的采购电话变得异常急切:“有的车企副总直接带着合同来电池厂泡着,说年底前要多备30%的电芯。 ”这种迫切背后,是车企要在政策窗口关闭前,尽可能多抢交付量。
物流环节同样紧张。 轿运车司机李师傅这个月已经跑了五趟长途:“往年这时候该淡了,现在天天有加急单。 ”由于治理超载专项行动,合规运力吃紧,一辆板车比以前少装4台车,运费涨了15%却还一车难求。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 预算20万的白领小盘原本犹豫要不要等明年新款,但算完账立刻下了订:“明年买同款车要多花近1万,这钱够装两个充电桩了。 ”他身边三个同事也挤在年底前订了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印证了这种趋势:10月上半月,门店客流量比9月同期暴涨35.4%,订单量上升13%。 销售总监们发现,顾客决策时间明显缩短,以前要对比两三周,现在三天就签合同。
但热浪之下也有冷思考。 技术总监赵工指出,2026年起插电混动车的免税门槛将提高到纯电续航100公里,这意味着现在部分热销的混动车型,明年可能连减税资格都没有。 “有些车现在清仓,其实是技术淘汰的前兆。 ”
看似大方的补贴,背后是精密的计算。 车企财务透露,他们锁定了33.9万元这个分水岭,车价低于这个数字的,明年减税额刚好覆盖全部税款;高于这个价格的,超出部分仍然由消费者承担。 所谓“全额补贴”,其实有个隐形天花板。
甚至补贴方式也暗藏玄机。 多数品牌选择在尾款中直接抵扣,这比现金返还更聪明:既锁定了客户最终交易,又减少了现金流压力。 对于均价30万的车,1.5万的补贴相当于打了95折,但“免税”的心理冲击远大于折扣。
交付专员这几天最常说的是“尽量赶”。 他们手里压着一批11月的订单,生产线已经开足马力两班倒。 但零件供应、运输环节任何一个卡点,都可能让车辆跨过年关。 每台延迟交付的车,都是从利润里硬生生割走的真金白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