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开腿自证!小鹏机器人被疑藏真人,何小鹏哽咽:中国智造不该被成见绑架

2025 11 月的科技圈,一场 太逼真引发的乌龙刷爆全网。小鹏科技日亮相的 IRON 人形机器人,因迈着丝滑 猫步、动作细节堪比真人,被网友集体质疑 里面藏了演员。从社交平台的戏谑调侃到股价应声下跌 4%,这场争议最终以何小鹏在发布会上 通电剪机器人腿的硬核操作收场。当金属骨架、电路板随着剪刀划开柔性皮肤暴露在镜头前,机器人仍稳稳站立的瞬间,全场掌声雷动,而何小鹏泛红的眼眶和哽咽的声音,让这场技术辟谣变成了中国科技创新路上的一次集体思考:当国产技术跑出加速度,我们为何还在用旧眼光丈量新世界?

故事的起点充满戏剧性。11 5 日,第七届小鹏科技日现场,178 厘米高的 IRON 机器人身着柔性材质外壳登场。它走路时小腿外摆内收,肩膀自然晃动,转身时的细微体态与真人别无二致,动作误差控制在两毫米内。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灵活度:能稳稳握住水杯、熟练叠起衣物,头部 3D 曲面屏还能同步露出自然表情,耳朵位置的装置更是能 360 度捕捉声音。这套 真人级表现让现场观众连连惊叹,却在网络上掀起了质疑狂潮。

膝盖弯曲角度太像人了,肯定是真人套壳!”“臀部有肌肉起伏,衣服褶皱也自然,演员太敬业了”“耳朵鼓鼓囊囊的,分明是藏在里面听指令”—— 社交平台上,类似的质疑声迅速发酵,甚至有科技博主发布 实锤分析,以 皮肤纹理逼真”“无机械延迟为由号召网友 拆穿骗局,相关话题半天内阅读量突破 2 亿。这场质疑直接冲击了资本市场,当日小鹏美股收盘下跌近 4%,一场技术展示意外演变成公关危机。

面对汹涌的舆论,小鹏团队的心情正如何小鹏所言 既高兴又哭笑不得。高兴的是,机器人的逼真度恰恰证明了技术的成功;哭笑不得的是,当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突破时,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却是 不可能11 6 日上午,何小鹏紧急发布 8 分钟一镜到底无剪辑视频,镜头全程聚焦机器人背部:工作人员拉开拉链,内部密集的晶格肌肉、微型控制器、线路板一目了然。大家质疑的耳朵,其实是高性能麦克风阵列;看似能藏手的关节里,是极小的谐波关节,根本容不下人类肢体,何小鹏对着镜头耐心解释,还附上机器人在零下 10 度环境中正常运行的片段 —— 这一细节被技术人士解读为关键佐证,毕竟真人无法在低温下长时间保持裸露并完成流畅动作。

但这份诚意满满的澄清并未完全打消疑虑,仍有网友坚持 拉链位置是假象”“视频可能后期合成。持续的质疑让小鹏团队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11 6 日晚,在小鹏 X9 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开始前一小时,团队临时增加 终极验证环节。聚光灯下,已通电运行的 IRON 机器人保持站立姿态,何小鹏手持普通剪刀走向舞台中央,在数千名现场观众和全网直播镜头的见证下,咔嚓一声划破了机器人左小腿的柔性皮肤。

随着 皮肤被剪开,内部的金属骨架、伺服电机、橙色管线和 3D 打印晶格执行器清晰可见,没有任何藏人的空间。更令人震撼的是,被 开膛破肚后,机器人依然稳稳站立,甚至能小幅调整重心,大屏幕上同步滚动的关节扭矩、电流强度数据,实时证明它是自主运行。这一刻,何小鹏的声音突然哽咽: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 IRON 是它自己,希望大家相信,能走出猫步的机器人,是中国企业造出来的。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不少观众被这一幕打动 —— 要知道,通电状态下拆解机器人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短路报废,这份孤注一掷的自证,既是对技术的自信,更是对成见的反抗。

这场硬核辟谣迅速反转舆论,相关视频点赞量短时间突破百万。网友们纷纷留言:之前是我格局小了,中国机器人技术已经这么牛”“用剪刀说话比千言万语管用,这波操作太刚了”“那些质疑的人,是不是低估了中国智造的速度。资本市场也给出积极回应,次日小鹏港股开盘后拉升,最终大涨 8.47%,用股价反弹印证了市场对技术的认可。

其实,IRON 机器人的 真人级表现,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据官方披露,这款机器人搭载 42 3D 打印晶格执行器,能模拟人类肌肉收缩特性,配合 XNG-OS 智能操作系统,动作响应速度仅 0.03 秒,比人类快 1.5 倍;足底分布的 128 个压力传感器,能让它实时感知地面状态并调整姿态,这正是其步态自然的核心原因。而被网友质疑 太像皮肤的外壳,是小鹏自主研发的 E-Skin 柔性复合材料,厚度仅 1.2 毫米却能拉伸、起皱,内置微型温控系统让其呈现自然光泽,这些技术参数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鹏计划 2026 年实现该机器人量产,目标定价下探至 50 万元,让高端人形机器人走进更多应用场景。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普遍困境:当国产技术从 跟跑转向 领跑,部分公众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 55.6 万套,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突破 45%,《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更明确提出 2025 年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 70% 的目标。从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从无人机到机器人,中国企业正在多个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但 成见这座大山仍在制造阻碍。正如何小鹏感慨:如果这项技术来自海外品牌,大家会不会少一些质疑,多一些欣喜?

类似的质疑并非个例。近年来,国产大模型、量子计算、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突破,都曾遭遇过 造假”“抄袭的质疑。这背后,既有过去 中国制造标签带来的刻板印象,也有部分人对科技进步速度的认知滞后。但事实证明,中国智造早已今非昔比:小鹏机器人的 82 个自由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柔性皮肤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成本控制能力更是让人形机器人量产成为可能。这些突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无数研发人员夜以继日攻关的成果。

何小鹏的哽咽,道出了许多中国创新者的心声:当他们埋头攻克技术难关,想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时,却还要花精力为 是否真实辩护。但这场风波也带来了积极改变 ——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 剪机器人腿这一幕,看到了中国科技的硬实力,也开始反思自身的成见。有网友留言:我们总说要相信科技,却在国产科技突破时率先质疑,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打破成见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实力说话,小鹏做到了

如今,IRON 机器人的 猫步仍在网络上传播,但讨论的焦点已从 是否藏人变成了 未来能做什么。有网友畅想它在养老护理、工业生产、家庭服务等场景的应用,也有人关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这场由 太逼真引发的乌龙,最终成为中国智造的一次科普公开课:它告诉我们,科技进步的速度往往超出想象,而打破成见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为国产创新多一份信任与喝彩。

何小鹏在事后发文写道:希望今晚以后,会有更多人相信,中国企业能造出世界级的机器人。当技术的突破遇上认知的更新,当创新的勇气打破成见的壁垒,中国智造必将在更多领域跑出加速度。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场变革的见证者、支持者 —— 毕竟,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