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燃油车销量依然坚挺,前九个月销售超22万辆,说明它仍是市场上的可靠选择

最近去车展,看到新能源车型特别火爆。大屏幕、智能语音、加速那叫一个吸引眼球。感觉媒体上都在说,燃油车快不行了,不行了,快被新能源取代了。可你知道吗?这事没那么快。很多人手边还开着几辆燃油车,也真不是说说而已。

我翻了翻2025年前九个月的销量数据——大意估算,燃油车在中国市场依然挺火。销量超过22万辆,占比还是挺大的。同期新能源车,渗透率估计才23%左右。这说明什么?简单说,燃油车还远未到退休门槛。

2025年中国燃油车销量依然坚挺,前九个月销售超22万辆,说明它仍是市场上的可靠选择-有驾

为什么?这里面有几大原因。第一,产业基础太扎实。你想想,一百多年前那会儿搞出来的技术,到现在还在用。修车厂随便一找,配件好配,维修方便。炮制的零件成熟得很,坏了也能随时搞定。二手车市场中,燃油车的保值率也比新能源车高出不少,这东西买了之后,卖掉还能剩点钱。

第二,某些场景下的刚需还在。长途自驾?新能源车还得考虑充电桩在哪,跑个高速要计划好,不能拖着充电宝或找充电站。燃油车加五分钟油就能走,跑得更快更方便。极端天气也是一大考验。北方冬天,新能源续航会明显缩水,油车只要烧油,正常跑。而且,像大货车、工程车那些重载运输,燃油发动机的耐用性、可靠性可是优中劣,新能源还在追赶。

还得说一下用户惯的因素。很多三四线城市、乡镇的老人、家庭,买车更看中皮实耐用。一看油或气瓶,开得久就高兴。你要是去问他们,很多人都觉得燃油车更踏实。

这也不是说燃油车就没压力。最主要的挑战还是智能化。喜欢高大上的屏幕、自动泊车、语音助手的年轻人,逐渐成为主流。很多传统燃油车的车机系统,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体验差,没有吸引力,想靠情怀或耐用留住年轻人,显然不现实。

2025年中国燃油车销量依然坚挺,前九个月销售超22万辆,说明它仍是市场上的可靠选择-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记事本,发现今年1-9月,销量前三的燃油车分别是东风日产轩逸、朗逸和吉利星越L。都各有特点:轩逸家用,省油;朗逸舒适、实惠;星越L更偏运动,销量也不错。这说明,普通家庭、上班族对燃油车的需求还在,只不过是变化了,传统品牌打到性价比这一块。

有一部分人会说:油车那么老旧,早就该淘汰了。我得说,其实不是。它已经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便利性,虽然比不上新车,但也在逐步赶上。

但我也得承认一件事:安全问题,新能源还在验证阶段。电池着火、续航焦虑、充电难,都是现实难题。尤其是在一些偏远或极端天气条件下,电动车确实不如燃油车稳定。

对比一下,燃油车开发了一百多年,技术成熟,可靠性高。新能源车才刚起步,很多安全标准还没完全建立。这也是为何,很多家庭、机构依然愿意选择熟悉的味道。

2025年中国燃油车销量依然坚挺,前九个月销售超22万辆,说明它仍是市场上的可靠选择-有驾

我们也得说,新能源有天赋优势。利用自然能源,绿色环保,未来一定会占优势。但充电桩还不够普及,充电速度也不够快。很多网友笑着说,能用自然界的能源,才是真正的新能源。可惜,这个理想还得时间来实现。

我感觉,买车的核心其实很简单:安全、准时、便捷,能到达目的地就行。其他那些花里胡哨的,都是额外因素。买车还是得看实际需求。

有时候,我会想,燃油车是不是老家伙,但现在的情况告诉我,它还是可靠的老伙计。尤其是在很多人心中,油车就是稳。新能源车不会完全没用,但它还在探索完善阶段。

而且,不少朋友还会问我:那新能源车几年之后还能保值?这个问题我也不好说确切数,估算保值率可能在40%-60%,具体还得看政策、技术成熟度。粗糙计算一下,百公里成本(7元/升,油耗6L/百公里)大概是4元,电车在电价低的地区,可能更低——但你要考虑充电桩到位没。

2025年中国燃油车销量依然坚挺,前九个月销售超22万辆,说明它仍是市场上的可靠选择-有驾

大家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找一个能踩油门快点走的人,未必不是明智的选择。

这里面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朋友的修理记录,普遍反映燃油车维修少花钱。这个也是相对的。有人说,零件不便宜,耗油也贵。但整体看,三五年下来,依然比新能源车便宜。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行业,真是个不断折腾的江湖?油车慢慢变得更智能、更环保,但它的地位不会一夜之间让给新能源。还是要看实际需求,到底谁能爬得更高,走得更远。

对了,最后想到一个问题:新能源会不会解放了我们所有的出行烦恼?或者说,它会不会带来新的困扰?这倒是挺值得留意的。

2025年中国燃油车销量依然坚挺,前九个月销售超22万辆,说明它仍是市场上的可靠选择-有驾

比如说,下次再看到一辆燃油车,是否还能有那么多故事在心里绕?你会不会因此多留意一点身边的油车细节?毕竟,老车柜里藏着不少潜力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