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得从去年年底说起吧。那阵子我开着一台刚到手不久的SUV,回家途中,朋友看我长叹,你车是不是又出问题了?我抬头一看,车内屏幕提示辅助驾驶出错。其实心里早有准备,毕竟这个阶段的ADAS(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还像带小孩:多出点毛病,算正常。
最近看行业新闻,也算是行业的公告了——小米宣布召回11万辆SU7,配套OTA(远程升级)更新软件。这事,我一开始还觉得挺神奇。为什么不硬件优化,偏偏用软件?说白了,这要比喻,像是在修理一台老旧的洗衣机,先不用拆,直接点个按钮,把程序改了。
那天我刚翻了下笔记,看到官方说,只要网络稳定,车主可在家完成升级。我心里啧啧:真是技术上的节省,少了个去4S店的麻烦。你知道,实际操作嘛,估算软件要过夜,只占用10%左右的时间,能省下一次预约、排队、等工人的时间成本。
然后,我开始琢磨,这次修复特别提到优化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其实我觉得重点还在动态车速功能。也就是说,原来高速领航时,有点乱,太死板,跟坐火车一样,忽快忽慢。现在升级后,预想中可能会更加智能化,能够看懂后面的车和路况,自动调节速度。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请问,单靠软件调整,能解决什么大问题?这个动态车速到底带来什么实际改善?升级后会不会又出现其他奇怪的软件bug?心里还挺没底。算了,还是先往深里打个比喻,这像给跑步机调调程序,让它跑得更平顺。可不可以理解为,软件优化像调教车辆,让它更懂人话?
话说回来,软件升了,硬件不变,安全上是否能真正升级?我觉得,不能光靠摇一摇就保证安全。车上的这些一线工程师,应该像厨师一样,研制的菜单再好,没有原料也做不出高品质的菜。这里就稍微要打个折扣:我相信,小米的研发能力在手机和IoT设备上确实有一套,但在汽车这种硬软件结合体上,可能还得多磨合一段时间。
对比一下,像特斯拉那种把硬件和软件紧密结合,还在推进FSD,其实还是在骑自行车阶段。而小米单纯搞OTA,像是在指挥快递员给旧车下软件快递包裹,效果未必一帆风顺。你知道,供应链和研Akt流程,像做菜,调料和原料都要合适。软件升级前,是不是已经有不少套壳版本在测试?别急,我觉得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能用软件解。
说到这,回头想想,车主实际上也挺矛盾的——花这个价买车,信赖的是硬件安全性,却被人告诉靠软件救命。我曾经问一修理工:车辆安全到底靠硬件多?软件能替代吗?他说:救命还是硬件,软件只是锦上添花。但我看,这次软件升级还真像是一场慰藉,毕竟硬件时效、物理安全是真正的底牌。
有个疑问:万一软件升级后掀起新问题,消费者该怎么应对?对于信息安全,OTA也有潜在风险。你想,车上的关键控制程序被远程植入了新脚本,是不是像手机被遥控一样?这个我其实也不太清楚,可能车子会变得更聪明——还是更不听话。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每次QQ版本更新,都会改动些界面,偶尔还会出错。而车软件升级,是不是也一样?有点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我其实没细想过这个风险点,但从生活经验看,软件越复杂,出错几率越大。
回到实际,小米这次的OTA其实更像是主动补丁包,你会想:帮你堵住一些漏洞,让车子在高速上跑得更舒坦。但也硬件的缺点,比如传感器的敏感度、底盘的稳定性,还是得实际走一趟才知道。
这里我还得多问一句:这次OTA升级,普通车主能体会到多大差别?比如我身边有朋友就说:开车其实就是场心跳游戏。软件修完,不就巧妙地减缓这个焦虑感?但我也知道,有时候车越聪明,越让人心惊肉跳——你车能不能反应跟不上?
临场时,我站在车旁,看着那台SUV的黑色车身,心里突然生出一丝感慨。软件升级这个事,像是给你的伙伴换了新衣,虽然不代表它变得更强壮,但至少看起来焕然一新。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样的小升级,反而比硬件换装更能感动消费者?这点我还在琢磨。
车子是用来走的工具。不管怎么升级,路上的真实考验,还是那一条条弯弯绕绕的路。软件能帮你跑得更顺,但哪天碰上坑坑洼洼的路,或者天雨路滑,全靠那一份硬实力。这让我突然觉得,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也许就像生活:你可以精心打扮,整洁漂亮,但底子,才是真的安全感。
你会不会也有个疑问?这次车厂免费软件升级,是出于责任还是营销?示意图里说,用户安全优先,但我知道,厂商更在乎客户粘性。用OTA来缓兵之计,其实也是在卖服务,你信不信?这算行业常态,还是例外?我自己则觉得:软件的托管模式,就是在走持续升级的路子,等以后整车全靠云端了,普通人就变成云车主了。
对了,最后再多问一句:你觉得,这样的软升级会不会引发车主们的一点点依赖症?总觉得,科技越复杂,越像喝汤要小勺,喝口就想续杯。我相信,未来对汽车的期待,不再纯粹是硬件好坏,而是能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那,你怎么看待这一场软件战里的安全与便利?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还是得承认,有时候自己都想不到车的未来到底会发展到哪里。也许,下一秒那小小的OTA升级,说不定就是开拓新玩法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