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9万起的日产天籁装上鸿蒙座舱,这波操作让多少车企彻夜难眠?广州车展这个杀招,或许正在改写整个B级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上周末从广州车展回来,我坐在车里发了会儿呆。朋友问我看上哪台车了,我说不是看上,是看懂了一件事——有些牌已经不按常理出了。
展台上围观天籁的人比想象中多。倒不是车有多炫,而是价格牌旁边那几个字让人走不动道:12.99万,鸿蒙座舱。旁边一位开了十年凯美瑞的哥们儿盯着配置表看了好久,嘀咕了句“这价还要啥自行车”。
说实在的,以前天籁给人的印象大概在十八九万到二十多万这个区间打转。空间够大,开着舒服,典型的日系中庸路子。这次直接把价格打到十二万出头,多少有点儿不讲武德的意思。按这个价位,本来该跟轩逸这类A级车抢饭碗,现在倒好,自家兄弟先打起来了。
更有意思的是那块15.6英寸的屏幕。点开之后发现装的是华为那套鸿蒙系统,流畅度比我之前试过的不少合资车强太多。语音助手能听懂方言,连着说几句也不犯糊涂。车机里直接用华为生态的应用,音响效果也确实不错。开了这么多年燃油车的人,头一回觉得智能座舱这玩意儿不只是新能源车的专利。
外观上改动不算特别大,但细节耐琢磨。前脸那圈LED灯带晚上点亮还挺有辨识度,车尾贯穿式尾灯配上“TEANA”标识,老车主看到大概会有点感慨。车身比老款长了一点点,看着更修长些。新增的配色也算照顾了年轻人的审美。
动力方面没搞什么新花样,还是2.0L和2.0T两个选项。自吸版本省心省油,涡轮版本动力够劲儿,都配CVT变速箱。有人或许觉得现在还推燃油车有点不合时宜,但市场上对加油五分钟跑八百公里这事儿有执念的人,其实比想象中多得多。尤其跑长途的时候,服务区排队充电那个场面,见过一次就懂了。
这台车最巧妙的地方,大概是找准了一个挺微妙的位置。往下看,十二万多能买台空间、舒适性都够格的B级车,性价比摆在那儿。往上看,传统合资B级车动辄二十来万的价格显得有点尴尬。横向比,同价位的新能源车续航、牌照可能有优势,但天籁这套组合——燃油的便利性加顶级的座舱系统,又是另一种解法。
入门版该有的配置基本都给了,鸿蒙座舱、大屏、芯片一样不少。以前低配车总让人觉得是在凑数,这次倒是挺厚道。高配版本在音响、辅助驾驶上再加点料,选起来不太纠结。
展台边上听到不少人在讨论这车到底值不值。有说合资品牌终于放下架子了的,有觉得这价格背后肯定有猫腻的,也有犹豫要不要放弃新能源转头看燃油车的。我倒觉得,这车本身怎么样是一回事,但它出现这件事本身,可能比车更值得琢磨。
合资品牌这两年日子不太好过,份额一直在被蚕食。以前靠品牌溢价躺赢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么拿出点真东西,要么就得在价格上动刀子。天籁这次算是两手一起抓。华为的座舱系统、十二万出头的定价,哪个单拎出来都够有分量。
朋友圈里这两天讨论天籁的人不少。有人说这是合资品牌的绝地反击,有人说这是价格战打到白热化的又一个信号。我觉得都对,但也不全对。市场就是这么回事,产品好不好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价格合不合适钱包会给答案。
离开展馆前又回头看了眼那台车。展台灯光打得挺好,车身线条显得格外流畅。旁边销售正在跟人讲配置,语气里透着点自信。我不知道这台车最后会卖成什么样,但至少,它让不少人重新开始认真考虑燃油车这个选项。
车市这盘棋,现在是越下越看不懂了。或许这也挺好,棋局越乱,留给普通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反而越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