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对话现场,气氛很像一个不太温柔的推理剧。
余承东的衬衫熨得笔挺,卢放西装翻领处有一粒微不可查的毛球,大概是随手蹭上的。
两个人坐在灯光下,像两位法庭上的辩手——只是辩论的对象不是法律条文,而是谁更懂中国高端智能车的未来。
桌上摆着的不是法槌,而是各自品牌的销售数据、技术参数和一摞摞新车上市时间表。
旁观者很难不被这样的画面吸引:如果你是他们,面对这场贴身肉搏,你会怎么盘算下一步?
交付量、激光雷达、电池容量、智能座舱,这些字眼在空气里浮游,每一句话都像是在互相下绊。
余承东用90万的问界交付量做底牌,卢放则举出30万岚图销量做回应,还不忘强调央企转型升级的“第一个中高端品牌成功”。
谁都不傻,谁都不认输。
旁边的销售总经理还补了一刀:“旗舰SUV里,就看岚图泰山和问界M9。”你觉得这是市场话术,其实更像一场不动声色的心理战。
但站在理性剖析的角度,这一切并不只是数字游戏。
事实上,东风系和鸿蒙智行的较量,本质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一次分水岭试验。
东风启动了岚图、猛士科技、奕境三个品牌,全面采用华为ADS和鸿蒙座舱,把“贴身紧逼”做成了显学。
余承东领衔的鸿蒙五界——问界、智界、享界、尚界、尊界——则是用华为技术和营销方法论,构筑了一套高速迭代、全场景覆盖的品牌矩阵。
这种棋局下,双方的每一步都是有“证据链”的。
岚图泰山上市,比问界M9多13度电池;梦想家山河四座MPV紧跟尊界S800 “尊四座版”;岚图FREE+提前登陆市场,力压问界M7和智界R7的发布时间。
表面上看,是产品之间的你追我赶。
而实际上,东风在用央企的资源和品牌背书,把华为智能化解决方案“现学现卖”;鸿蒙智行则在用技术优势和极致营销,把“科技皇者”形象推向极致。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远,这场竞争并不是简单的“谁赢谁输”。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两支顶级足球队同时主场作战——东风有自己的球场规则,鸿蒙智行有自己的球星打法,观众席上的裁判其实是且行且看的消费者。
你问专业判断?
那只能说,双方都在用自己最强的“战术板”,努力把对方拖进自己的节奏。
东风靠的是“央企+华为正统技术”双保险,鸿蒙智行靠的是“余式营销+全场景产品力”组合拳。
可能你会疑惑,东风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借鸡生蛋”?
没错,东风和岚图用的是华为的智能驾驶和鸿蒙座舱,但他们自己也在不断推进技术升级——像猛士817,已经搭载了最新一代ADS和座舱,比不少自家对手还先上市。
这种“跟随+微创新”的策略,说好听叫“活学活用”,说难听点,多少有点“蹭热点”嫌疑。
但如果市场能买账,又有什么问题?
毕竟,现实从来不是理想主义者的天堂。
而鸿蒙智行这边,余承东当然也不只是卖技术。
他深知,技术迭代必须和营销节奏捆绑。
每一款新车上市,都有一场“销量冲刺战”,每一个产品数据,都在朋友圈和微博热搜上刷屏。
甚至连产品命名,都带着点“武侠剧”式的戏谑——旗舰SUV“屠龙刀对倚天剑”,MPV三界夹击,享界双九旗舰“爆款”加持。
这种营销节奏,既是自信,也是压力。
毕竟,喊得太响,交付量一旦掉头,反噬的速度也绝不手软。
有时候我忍不住要自嘲一句:我们这些行业观察者,像是案发现场的法医,冷静剖析每一个数据和新闻稿,却始终无法参与真正的“生死搏杀”。
我们看到岚图追光L上市,要对标享界S9,却只能拿“插混版”做突破口。
我们观察着问界M7交付量飙升,岚图FREE+用华为最新座舱抢先上市,却知道“只有增程版”不算全能。
每一次产品发布会,就像案情揭晓——证据确凿,动机明确,但下一个转折点永远在路上。
黑色幽默也许就在于:双方都在用“华为技术”打“华为品牌”,就像一对“亲兄弟”在争家产,吵得最凶的其实是技术部和市场部的KPI。
东风自称“正统乾崑智驾系统”,比鸿蒙智行还要“纯血华为”;余承东则自豪自己是华为终端CEO,从2014年就开始和东风合作。
两边相互“借力打力”,偶尔还要为产能和上市速度绞尽脑汁。
你说这是竞争?
也是合作。
你问是不是乱象?
也许是行业新常态。
但这场较量的复杂性,远超单一的胜负逻辑。
东风的央企资源和多品牌布局,鸿蒙智行的高频迭代和营销“快刀”,都在重塑中国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市场格局。
每一轮对标都不是终点,反而是新的起点。
MPV领域,岚图梦想家销量暂时领先,但尊界、享界三界MPV即将上市夹击;越野SUV,东风猛士先发制人,北汽享界还在犹豫;轿车板块,享界“三九”旗舰电池即将提升至80-100度,岚图追光L只能差异化跟进。
谁都知道,下一步棋如果走慢一秒,可能就被对手反超。
偶尔我会反思,这种“全方位贴身紧逼”的行业竞争,对消费者真的有利吗?
大家都在堆技术、拼参数、卷营销,用户是不是变成了“数据的俘虏”?
一台车到底要多少颗激光雷达,才算“智能”得有尊严?
央企和科技巨头的拼杀,能不能带来真正的体验升级,而不是一纸销量捷报和四处刷屏的广告战?
所以,故事最后不妨留个开放性疑问:在智能电动汽车这个高速变局的战场,谁是真正的赢家?
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还是营销节奏的掌控者?
是央企的综合实力,还是科技公司的颠覆能力?
也许答案就在下一次产品发布会上,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就像案发现场的证据,永远值得我们再推敲一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