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刷短视频和论坛的时候,你是不是频繁看到一种声音:同样是16万左右落地买家用SUV,为啥有人选国产车配全景天窗、360影像、L2辅助驾驶样样不缺,有人却花一样的钱买合资品牌结果天窗、影像都得加钱?这个话题一出来就在网络上炸了,从10月底开始就没停过。
比亚迪宋PLUS和吉利星越L这两款车在16万左右价位段直接杀疯了。
宋PLUS DM-i在13.58万到17.58万元的价格区间里,中配款落地在16万左右,啥都有。
星越L燃油版从13.72万起步,顶配也才15.52万,混动版更狠,15.97万就能拿下旗舰配置。
消费者当时就跟风评论区掐起来了:有人说"为啥还买合资",有人说"国产真的卷出天际"。
说实话,这两年SUV市场发生了一场无声的革命。
以前15到20万这个价位段,合资品牌凭借品牌光环,配置能抠就抠,天窗、影像、防碰撞这些东西分分钟就成了选装件,加起来得2万多块。
现在呢,国产厂商直接把配置拉满,用同样的价格给你装的满满当当,这一对比,合资品牌的优势瞬间就没了。
有网友调侃说,现在买国产SUV真就是买配置大礼包。
这背后的逻辑是啥呢?为啥国产品牌敢这么"堆配置",合资品牌却还在抠门?
这里面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一场深层变革,我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
第一部分:16万落地全景天窗+360影像?这些国产SUV到底"堆"了哪些配置?
咱们先看几组硬数据,就能明白这几年国产SUV配置有多狠。
比亚迪宋PLUS DM-i的中配款,官方指导价15.58万,落地就在16万上下(含购置税和保险),这个价位的配置单一看就让人惊讶。
全景天窗标配,自动遮阳帘也有,还有防夹功能,不用担心伤害;360度全景影像标配,透明底盘也给你装上,晚上停车也能看个清楚;L2级的驾驶辅助系统齐全,主动刹车、车道保持这些功能都在。
还不只这些。
座椅电动调节、主驾记忆功能、前排座椅加热、双区自动空调,这些以前只能在高档车上才能看到的配置,现在16万的国产SUV里全都有。
中控屏用的是高通骁龙芯片,手机无线快充,后排独立空调出风口,什么叫"同级罕见",这就叫。
吉利星越L的情况也差不多。
2025款东方曜版本从10月27日正式上市以来,14.77万元的起价虽然比宋PLUS便宜,但配置一点都不寒酸。
你花16万左右就能拿下旗舰版本,全景天窗、360影像、L2驾驶辅助这个铁三角一样不少。
还有电动尾门、座椅加热、主动噪音消除这些让日常用车更舒服的东西。
现在拿这些车去和同价位的合资品牌对比一下,就能看出差别有多大。
某日系A级SUV,同样的16万落地价位,看看人家配啥呢?织布座椅、手动空调、收音机能听就行,别想着啥电动调节。
天窗?可以有,但得选装,加价8000块才能装上,加上360影像另外1.2万块,算下来就得18万块才能凑齐这些配置。
对比起来,国产车直接就把这些东西全送了,省下的2万块拿去加油还能用好几年呢。
某个欧系合资品牌也没好到哪儿去。
16万这个价位的紧凑型SUV,基础配置能用的差不多,但要想要全景天窗和360影像一起装,配置表上直接没有,要上就得往上加钱升级。
消费者当时就有人吐槽了:以前买车得在空间、配置、品牌里选两样,现在国产SUV直接全都要。
从市场反应来看,消费者心里清楚得很。
2025年1月的销量数据显示,宋PLUS DM-i虽然没进前五,但销售基数巨大,全年销量估计能突破50万台。
星越L的燃油版和混动版加起来,2025年上半年的销量也在20万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些车真的击中了普通家庭用户的心。
你想想,一个家庭买第一台SUV,预算就卡在15到20万这个范围,心里肯定在琢磨:这钱得花在刀刃上。
停车停得心惊胆颤的人,最希望的就是360影像加全景天窗,这样停车视野才清楚。
有孩子的家庭,全景天窗夏天能通风,孩子不闷热,座椅加热冬天能用,老人小孩都受福。
这些东西都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都是用得上的刚需。
国产品牌明白这一点,合资品牌却还在玩"高配才给"的套路,这差距就出来了。
第二部分:全景天窗+360影像"白菜价"?国产SUV的底气从哪儿来?
有人可能要问了,全景天窗和360影像这玩意儿在技术上并不复杂啊,为啥有的品牌就能原生配置,有的品牌就得加钱选装呢。
这后面的逻辑其实很清楚,就是成本结构和产品策略的差异。
比亚迪这几年在供应链整合上下足了功夫。
作为新能源龙头,比亚迪自己控股了多家零部件公司,这个战略优势别的企业一时半会儿追赶不上。
拿360影像摄像头来说,如果从外面采购现成的方案,一套要花2000块钱左右,利润率低不说,还得受供应商制约。
比亚迪自己研发,整个成本直接砍到800块钱,这是啥概念?省下的1200块就是公司的利润空间,或者说,就是能加到消费者的配置里去的空间。
全景天窗的玻璃也是这样。
比亚迪长期合作的玻璃供应商,本身就是给宝马、奔驰这样的国际大厂代工的龙头企业,品质不用说。
但因为是长期大批量合作,采购价格比市场价便宜,一块全景天窗玻璃市面上得1500块,比亚迪拿货可能只要1000块,这就是规模优势。
吉利的情况也类似。
吉利这几年在电气化转型上走得很坚决,自研自产能力也在提升,成本管控比以前精细得多。
星越L的全景天窗和360影像能标配,说明吉利在产品策略上打定了主意:要用配置竞争,而不是用品牌溢价竞争。
但光有成本优势还不够,关键还得看产品理念。
这两年各大汽车厂商都在做用户调研,比亚迪和吉利分别做过大规模的消费者问卷调查,结论其实都一样。
中国的家庭用户,特别是25到45岁这个年龄段的购车人群,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什么真皮座椅、HiFi音响这些有点儿虚的配置。
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啥?停车的时候不怕刮蹭,开车的时候安全系数高,上下班堵车的时候有点儿智能驾驶辅助能减轻疲劳。
夏天开车不想后排闷热,冬天家里老人和小孩坐车不想冷。
所以你看,比亚迪和吉利在配置选择上就很聪明。
他们直接砍掉了那些看起来高档但用不上的东西,比如木纹装饰板、车载冰箱、香薰系统这些玩意儿,把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上。
这不是简单的省钱,这是一种产品哲学的转变,从"堆高档感"转向"堆实用性"。
技术迭代上,国产品牌也在走自己的路。
很多传统品牌,特别是合资品牌,为了显得技术先进,喜欢在系统功能上叠加很多花哨的东西。
什么多屏联动、语音控制十几个功能、氛围灯显示各种场景,看起来功能特别多,但大多数消费者根本用不上。
国产品牌的思路就不一样了,他们专注于把最常用的功能做到最好。
拿360影像来说。
比亚迪和吉利都在优化低速泊车的清晰度和识别准确度,地下停车库那种光线昏暗的环境,摄像头要能看清楚台阶、障碍物这种细节。
实际测试下来,主流国产SUV在这方面的表现已经超过了很多合资品牌,识别率能达到以前只有豪华品牌才能做到的水准。
L2驾驶辅助也是这个逻辑。
国产品牌不是为了"看起来很先进"而去堆砌功能,而是专门针对中国路况进行优化。
高速跟车的时候反应要快,城市拥堵的时候要能识别复杂的交通状况,这些都是用户真实需要的场景。
比亚迪和吉利的L2系统在这些场景上的表现,已经能和一些进口豪华品牌掰腕子了。
简单说,国产品牌的成本优势、产品策略和技术专注,这三个因素合起来,就能让它们在16万这个价位段提供合资品牌22万才能给的配置水准。
这就是国产SUV最近几年快速上升的原因。
第三部分:16万爆款背后,是家用SUV市场的"需求觉醒"?
现在得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为啥这些配置齐全的国产SUV能成为爆款,能持续卖得这么好呢。
答案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2025年的中国家庭购车人群,和五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
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教育,消费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一个事实:合资品牌的光环值钱,但不值那么多钱。
一个二手车市场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2025年上半年,三年车龄的国产SUV和合资SUV的保值率差距在10个点以内,有些车型甚至打平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消费者在二手车市场上已经不再盲目追捧合资品牌。
家庭用户的购车逻辑在改变。
他们不再问"这是啥品牌的车",而是在问"这台车开起来咋样、配置齐不齐、真出问题了保修期有多长"。
比亚迪和吉利的电池、电机和关键部件都提供8年或15万公里的质保,这个承诺比很多合资品牌还要大方。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这种实实在在的承诺,比品牌名字本身更值钱。
而且,从价格维度看,16万买车的消费者大多是首购族。
这个人群经济压力大,首付加贷款算起来,每个月的还款额都得精打细算。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更理性地计算每一分钱的价值。
花16万买一台配置齐全的国产SUV,和花16万买一台配置缩水的合资SUV,哪个更划算,心里跟明镜似的。
中国SUV市场这几年的竞争格局也在改写。
以前,这个市场是分层的:豪华品牌在顶端,合资品牌在中高端,国产品牌在低端。
现在这个分层被打破了,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这些品牌,它们的产品已经能和合资品牌正面竞争。
从2024年开始,国产SUV的销量就已经超过合资SUV,而且这个差距每个月都在扩大。
2025年的销量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比亚迪1月份单月销量就超过30万台,其中SUV占比很高。
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新高,这是六七年前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了性价比更高、配置更齐全的国产SUV。
从配置需求的角度说,全景天窗、360影像、L2驾驶辅助,这三样东西其实代表了当代家庭用户对汽车的核心需求。
全景天窗关乎舒适性和采光,这对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很重要。
360影像关乎安全和停车便利,城市停车位这么紧张,谁不想要一个能帮助自己停好车的功能呢。
L2驾驶辅助关乎驾驶疲劳度,上下班都得开,一周开下来,要是能减轻点儿驾驶疲劳,那就是真的刚需。
合资品牌之前没有把这些功能标配,可能是因为它们的产品定位和成本结构就是这样。
但现在看起来,这个决策已经完全不符合市场需求了。
消费者已经有了新的预期:16万块钱,这三样东西应该都有。
谁能满足这个预期,谁就能赢得市场。
国产品牌抓住了这个窗口期,合资品牌反应相对滞后,这就造就了现在这样的市场格局。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比亚迪和吉利这两款车推出来以后,评论区里各种声音都有,有真实的关切,也有刻板的偏见,咱们就挑几个最高频的问题来好好聊聊。
很多人在问,16万买国产SUV,是不是不如咬咬牙再加点钱买合资品牌呢。
这个问题问得不少,但你仔细算算账,答案就很清楚了。
合资品牌同样16万落地的紧凑型SUV,配置有多寒酸前面说过了。
要是想加装天窗和360影像,那得往上加钱。
加天窗8000,加影像1.2万,加起来2万块,这样就得18万了。
可国产品牌的中配款16万就全配齐,省下的2万块拿来加油,现在油价每升7块多,2万块能跑6000多公里。
按每年1万公里的用车量算,这2万块省下的油费就够用两年。
还有一个维度,合资品牌的"品牌溢价"到底值多少钱,现在消费者给出的答案就是不值那么多。
也有人担心全景天窗会漏水,360影像晚上会模糊。
这个担心其实是对的,这确实是消费者在选择这类功能时候最关心的问题。
但国产品牌在这两样功能上,现在已经做得相当成熟了。
比亚迪的全景天窗用的是双层夹胶玻璃,防紫外线、隔音效果都不错。
密封胶条经过了严苛的测试,从零下40度到80度的极端温度环境都得跑一遍,官方的质保承诺是10年。
你想想,要不是质量过硬,谁敢给这么长的质保期呢。
360影像的摄像头像素现在是800万级别,普通配置只有500万。
配合红外补光灯,晚上停车场也能看清。
实际测试数据显示,国产品牌的360影像在夜间停车场的识别率能达到95以上。
这个数字什么水准呢,比很多合资品牌的高配版本都强。
还有人说国产车保值率低,开几年亏得狠。
这个话说得有点儿绝对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样子了。
2025年上半年的二手车数据显示,三年车龄的国产紧凑型SUV保值率已经能达到58到62之间。
合资品牌同类车型的保值率在60到65之间,差距已经很小了。
有些车型的国产SUV的保值率甚至更高,这是因为配置更丰富,在二手市场更吃香。
比亚迪和吉利这种一线国产品牌,口碑在二手市场上也不差。
再加上电池质保和核心部件的长期保修,二手车的价值其实被高估了。
结语:16万买家用SUV,时代已经变了
这一两年看这个市场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以前那种"合资品牌多么高档,国产品牌多么低端"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
消费者和市场用实际行动在投票:我要的是配置、是安全、是省钱,我不要虚的品牌溢价。
比亚迪宋PLUS和吉利星越L的热销,不过是这个变化的一个缩影。
从16万这个价位就能看出端倪,国产品牌已经在和合资品牌正面刚,而且是配置更齐全、价格更便宜、服务更周到的正面刚。
这背后是国产品牌在供应链、技术研发和产品理念上的深度突破,不只是简单的价格战。
未来的家用SUV市场,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倒向国产品牌。
不是因为他们非要支持国产,而是因为他们算清楚了账,16万这个预算,国产品牌能给他们更多的东西。
合资品牌如果还守着老套路,那就真的要被时代抛下了。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16万买啥SUV好",你可以把比亚迪宋PLUS DM-i和吉利星越L这两款车的配置单一甩出来。
全景天窗有没有?有。360影像有没有?有。L2驾驶辅助有没有?有。
还要啥呢,就这个价位,能全配齐,已经是这个时代给出的最好答案了。
你们是会选择这些配置齐全的国产SUV,还是继续选择配置缩水但名气大的合资品牌呢?评论区聊聊,看看大家的真实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