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因致命车祸在美被起诉,车门把手故障被指阻碍救援

点击关注不迷路

特斯拉因致命车祸在美被起诉,车门把手故障被指阻碍救援-有驾

特斯拉又出事了。

这次不是“刹车失灵”,也不是“自动加速”,而是更让人揪心的问题:

车门打不开。

2023年1月,美国华盛顿州,一对夫妻开着特斯拉Model 3出门办事。

车子突然失控,撞上电线杆后迅速起火。

丈夫当场死亡,妻子严重烧伤。

事后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却怎么也打不开车门:不是他们不用力,而是车门根本“没反应”。

等到终于破窗把人拖出来,已经晚了。

今年11月22日,这起事故的家属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矛头直指特斯拉那个看起来很酷、但关键时刻可能要命的电子门把手设计。

这不是孤例。

就在去年,威斯康星州一辆Model S车祸起火,五名乘客全部遇难,原因同样是车门无法开启;

今年初,加州一辆Cybertruck在高速撞击后起火,三名大学生被困车内活活烧死,只有一人被破窗救出。

这些悲剧背后,藏着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

当一辆电动车在事故中断电,那些依赖电力驱动的“智能”功能,可能瞬间变成致命陷阱。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难道特斯拉没考虑过紧急情况?当然有。

官方手册里确实写了应急开门方法,比如车内有个隐藏的机械拉环,断电后也能手动解锁。

但问题是,这个拉环藏得实在太深了,位置隐蔽不说,操作还特别反直觉。

普通人平时根本不会去研究,真到了浓烟滚滚、火焰逼近的生死关头,谁还记得它在哪?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为了追求极简美学,连外部门把手都取消了。

像Cybertruck这种车型,外面压根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把手”,全靠感应或按钮开门。

一旦系统断电,从外面看就是一块光滑的金属板,连撬都无处下手。

消防员拿着液压剪都得先花时间找突破口,而火灾蔓延的速度,往往以秒计算。

其实,早在2018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陆续收到上百起关于特斯拉车门故障的投诉。

有人被困在暴雨中的车里,有人在停车场按了半天门没反应,还有家长反映孩子误触锁车键后被关在车内……

这些问题当时被当作“小毛病”处理,毕竟大多数时候只是带来不便。

可一旦叠加车祸、起火、断电这些极端场景,小毛病就成了大祸端。

车企当然会说:“我们有安全冗余设计。”

但现实是,所谓的“冗余”在真实世界里常常不堪一击。

电池一撞就短路,线路一烧就熔断,软件一崩溃就死机。

而人的生命,经不起“理论上应该能打开”的假设。

值得玩味的是,面对接二连三的诉讼和舆论压力,特斯拉最近终于松口,表示“计划重新设计车门系统,增加更直观的紧急释放装置”。

但注意,这只是“计划”,而且目前没有任何关于已售车辆免费升级的承诺。

换句话说,现在路上跑着的几十万辆老款特斯拉,依然带着这个潜在风险。

这让人想起多年前燃油车时代的教训。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也曾因汽车油箱设计缺陷导致多起追尾起火事故,最终迫使通用汽车召回数百万辆车。

那时的共识很简单:安全不是选配,而是底线。

今天,当电动车成为主流,我们是不是也该重新审视这条底线?

有人可能会替特斯拉辩护:“任何技术都有风险,不能因噎废食。”

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风险是否被充分告知?

用户是否有选择权?

比如,为什么不能在购车时明确提示:“本车采用纯电子门锁,紧急情况下需掌握特定操作才能逃生”?

为什么不能像飞机安全演示那样,在首次启动时强制播放应急开门教程?

又或者,为什么不在每扇车门内侧加一个醒目的红色拉环,哪怕牺牲一点“设计感”?

说到底,科技公司的浪漫想象,不该建立在普通人的生命代价之上。

把门把手做成艺术品固然酷,但车首先是交通工具,核心使命是把人安全送达。

当“智能”和“安全”发生冲突时,后者永远应该优先。

更深层的问题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似乎陷入了一种“参数竞赛”的怪圈。

续航要最长,加速要最快,屏幕要最大,自动驾驶等级要最高……唯独对基础安全细节的投入,显得格外吝啬。

电子门锁省了几百克重量、少了几根线束,却可能让整车安全体系出现致命缺口。

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倾向,值得警惕。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传统燃油车早就验证过:

机械结构虽然“土”,但在极端条件下最可靠。

哪怕电动车全面电气化,也完全可以保留一套独立于主电源的纯机械应急开门机构,就像飞机上的手动氧气面罩,平时用不上,关键时刻能救命。

成本或许会增加几百块钱,但比起一条人命,这笔账怎么算都值。

回到消费者层面,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

首先,如果你开的是特斯拉或其他采用隐藏式/电子门把手的电动车,强烈建议你花十分钟熟悉应急开门方法。

翻翻车主手册,找到那个隐藏拉环,亲手试一次。

别嫌麻烦,这可能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冷知识”。

其次,买车时多问一句:“这车断电后怎么开门?”

如果销售支支吾吾,或者回答“一般不会断电”,那就要打个问号了。

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一般不会”来保障的。

最后,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也要推动监管跟上技术的脚步。

电动车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产品,而是每天载着千万家庭出行的工具。

相关安全标准必须及时更新,比如强制要求所有电动车配备可见、易操作、无需电力的紧急逃生装置,并纳入新车认证体系。

只有制度兜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那位在Cybertruck火灾中遇难的19岁女大学生Krysta。她的父母在起诉书中写道:

“她本可以活下来,如果车门能打开的话。”

这句话朴素得让人心碎。

科技发展的终极意义,不就是让更多人平安回家吗?

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再炫酷的设计、再先进的算法,又有什么价值?

特斯拉的门把手问题,表面看是个工程缺陷,实则照见了整个行业在狂奔中的盲区。

当创新速度远超安全验证,当用户体验让位于视觉营销,危险就在悄然滋生。

希望这些血泪教训,能换来真正的改变,不是公关声明里的“高度重视”,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改进。

毕竟,车门存在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能被人从里面推开。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