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米这波大召回,光数字一摆出来就够让人懵圈:十多万辆,基本把手头能卖的车里,三辆就有一辆在这名单里。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新闻时是啥感觉,反正我心头第一句就是——这事要是搁在“燃油车时代”,那绝对是头条大新闻,得被骂一月半载。而今智能电动汽车动辄就大范围召回,大家似乎也麻木,“OTA升级一下”就算解决问题了?
说到底,咱们是不是该问一句:为什么辅助驾驶功能成了电车圈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是科技迭代太快,追不上场景复杂度;还是有些厂商根本拿用户命当实验材料?这事小米算不算“背锅”?背后到底有什么逻辑和无奈,咱今天就扒拉扒拉。
先回忆下小米的出场姿势。当年雷军高调入局,喊着梦想进厂搞车,“人民的电动车,又酷又有范”,一时间信、粉、黑三方论战不断。但再怎么吵,销量是真有。四月刚交付,半年就砍下十万台交付,短短一年送出三十多万车,论“出道即巅峰”,真没多少新势力能比肩。
可是风尖浪口的热度、巨大的交付量,背后是每一个软件与硬件交互细节的考验。这回辅助驾驶L2高速领航系统出问题,涉及场景还不是什么奇技淫巧,而是高速路的常见极端状况。简单说,算法面对工地、施工路段、各种突发障碍,若识别或处置不到位,驾驶员又懈怠了,救都救不过来。谁都怕,毕竟今年铜陵那场惨烈车祸三条人命还记忆犹新。
这里一定得问一句,当智能化成为宣传重点后,会不会有厂商为了赶时间、拼功能,不惜先让产品“能用但未能万全就先上车”,期望后续靠OTA补丁来糊弄了事?我们都见怪不怪了,手机系统出bug就升级嘛,电脑蓝屏了就修复嘛。可汽车不是手机,真的一点小纰漏,就可能血光之灾。出问题再赶紧OTA,真能等同于负责?大家谁的命不是命?但偏偏在现实中,大众甚至很多司机自己,也渐渐认可了这种软性“修修补补”逻辑。
谁造成的?车企有压力,新势力尤甚。智能化、辅助驾驶、领航NOA成了新能源车必争高地。上面有政策风口、行业赛道的政策导向,旁边有同行连夜内卷,上个月你推新算法、这个月我卷到新场景。今儿你多了个识别行人,明儿我加上侧翻车辆。功能出得慢就被说“落后”,出得快又怕场景覆盖不全。加上资本市场给的时间窗口短、回头看用户又都想体验新鲜功能,这时候还等所有极端场景覆盖完再推车,产品就得一直“冷宫”。
但用户拿的可是血汗钱买的三吨钢铁,不是小区广场上测试遥控车。买家买的是“安全智能”,不是“抢先公测资格”。凑凑热闹,最后出了事只能自己承受。铜陵那起事故,其实结论都写得很白了——路段在施工,系统识别障碍物、预警、减速,然后交接给人手。可关键三秒内,司机也来不及做什么。你说是系统没识别得更早,还是司机反应慢,咱们外人各执一词,但终归一个道理:关键时刻,还是机器跟人都有短板,可代价却是生命。
搞不清楚的标准谁来兜底?有人说产业标准太滞后,是这事的根源。这不,两天前工信部刚刚对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相关的国家新标准征求意见,把测试场景又拉高了好几档,不免让人怀疑:以往的标准是不是太宽松?行业是不是总在用自家测试为准却无真正对标极端真实环境的试验?每次事故后才“补一课”,其实是用命在给标准添砖加瓦。
回望传统汽车工业,人家几十年一套套碰撞测试、道路测试、冬夏气候、泥巴水坑全都跑了无数轮。咱们新能源、智能化本是好事,可要真以“手机升级”的节奏来造车、测车,那迟早是摊上事。一声“立即OTA召回”,雷军的语气挺坦然,按理说比很多“打死不承认”的厂商负责任得多。但真问题不是表态,而是背后习惯性节奏——未雨绸缪和亡羊补牢,哪个才该是造车和智能驾驶的根本?
当然,也得承认一点,整个行业都这样。辅助驾驶为啥最近问题频发?其实智能驾驶的本事,目前主要还是“辅助”,不是“自动”。宣传经常说得挺神,会自己绕障、跟车变道、甚至号称能搞定全场景。可你真问业内大拿,十个有九个会说:算法、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归根到底离不开驾驶员扫尾兜底。哪怕你车能“看识别世界”,可恶劣天气、工地、突发状况,有些全靠数据集没法预料。辅助功能不是免死金牌,谁把话说得过满,那就是在把风险甩给你。
监管、企业和消费者的三角博弈就更微妙了。标准慢一步,车企快一步,“产品即服务”让bug闪现门槛变低。但用户真的就这么相信OTA么?你敢第一个投票,OTA一次后哪个场景真的“万无一失”?有多少司机拿着车“测试新功能”当成一乐?甚至,有不少做测评的,自己都不会只靠系统开,背后时刻准备接手。为啥?信不过啊,尤其是国内复杂路况,鬼探头、乱加塞、无预警施工、牛车大货一样敢冲。
当然,大家也别觉得旧时代就没有问题。油车玩ABS、ESP初上车不也闹过动静?可那时候“安全为先”被当成造车铁律,软件更新仅是辅助,硬件测试绝对充分。如今高智能高功能,大环境搞得“摊子不铺大、用户体验超前”就吃亏。正向研发吃亏,当小白鼠抢新鲜更值钱。这个风气,还真不是小米一个厂家的责任。
咱们也得说,大规模召回加OTA升级,在新势力车企圈子,已经成了意料之中的“流程事件”。毕竟,技术复杂、数据反馈路程短、更新速度快。但问题在于,普通用户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知情权?你买车只看发布会吗?你是否知道车在某些情况下依然要靠人来救命,而不是“全权托管”吗?每次OTA,你有没有拿到明确的变更说明、修复后的测试数据?这些,才是大家该关心的。
对雷军和小米来说,这事未必就是负反馈。反倒表明你的体量、你的影响力、你的产品线都进入了主流。可是,行业大哥们以后怎敢在“基本安全”上继续有侥幸心理?能不能从这次“揭短”后,倒逼整个辅助驾驶系统,上标准、下苦功、真测试,而不是看谁发OTA快,看谁敢先卷场景。
最后回到那个最简单又最残酷的问题:智能辅助驾驶到底有多智能?它是安全的工具,还是自己还不太靠谱的测试品?我觉得,大多数厂商都该时刻提醒自己——车的命,不等于手机的命,出门得兜底,回家得安心。哪怕宣传说得天花乱坠,底线永远就一个字:安全。OTA可以有,召回可以做,但用户的信任,不是一句“升级”能糊弄的。开车上路,不怕慢就怕出幺蛾子;造车交付,不怕晚,更怕短视。
咱们买车花的是真金白银,上车拼的是命。厂商和监管是不是也该为每个上路的家庭、每一次行车的安全,做出点更有担当的实际承诺?希望以后这类召回能越来越少,安全底线越来越高。科技是好事,但别走太快,让命掉队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