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

在AI浪潮重构全球科技版图的当下,小鹏汽车终于摊牌:它不再只是卖车的公司,而是要做一家“具身智能公司”。从Robotaxi到人形机器人,从飞行汽车到自研芯片,这场“涌现”主题科技日的真正意义,是何小鹏在告诉外界:小鹏的终极竞争对手,不是理想、不是蔚来,而是特斯拉与华为。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创新更多集中在动力与智驾系统,而小鹏这次跨越了汽车的边界。它首次提出“物理AI”体系——让AI不只理解世界,还能在物理世界中行动。这意味着小鹏不再是智能驾驶技术的追随者,而是在打造属于AI时代的“新工业OS”。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与特斯拉的路线对照,这一步几乎是“复刻”。马斯克在2015年建立OpenAI,在2021年发布Dojo训练芯片,2023年推出Optimus机器人,如今的特斯拉已不再以汽车公司自居。2024年特斯拉在AI和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支出达到36亿美元,占全年净利润的38%。小鹏今天的VLA、图灵芯片、IRON机器人,正是在复制那条“车企进化为AI平台”的路径。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区别在于,小鹏从一开始就跳过了特斯拉的“硬件导向期”,直接进入软件智能主导阶段。特斯拉花了十年才形成从芯片、模型到机器人的一体化体系,而小鹏在短短两年内,已建立自研算力平台、AI大模型与三大具身智能产品。这种速度背后,是中国供应链的整合力,也是何小鹏在商业模式上的“第二曲线”——用汽车养AI,用AI反哺汽车。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这也是小鹏与华为的交集所在。华为在2023年确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为未来战略支点,智驾ADS 2.0的研发成本超过60亿元人民币。华为靠ICT底座输出技术,而小鹏在反向操作——先有智能硬件,再打造AI生态。二者殊途同归:一个输出智能平台,一个构建智能形体。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资本市场的映射同样清晰。特斯拉的市值在2021年突破1.2万亿美元时,汽车营收仅占总市值的三成,其余来自AI预期与储能业务。华为虽未上市,但其“去手机化”后依靠鸿蒙生态与智驾芯片重建估值。小鹏如今的目标,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既能有现金流支撑,又能讲出AI故事。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从数字看,这条路径并非幻想。小鹏VLA二代模型基于3万卡集群、720亿参数,训练效率保持90%以上。与特斯拉Dojo的计算规模相比已进入同级区间。其Robotaxi车端算力3000TOPS,超过特斯拉FSD当前的1440TOPS;而飞行汽车项目A868预计500km航程、360km/h极速,已经是“空中Cybertruck”。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小鹏正在谋划AI时代的“具身入口”。如果说OpenAI主导的是语言智能、NVIDIA主导的是算力智能,那么小鹏正尝试主导行动智能——让AI在车、人在机器人、飞行器中实现“统一感知—统一决策—统一行动”。这是一种工业级生态垄断的雏形。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对普通车主而言,这场转型似乎遥远。但它解释了小鹏为何持续亏损也不裁员、为何不断自研芯片、为何布局机器人与飞行汽车。汽车不是终点,而是AI商业化的现金流管道。就像特斯拉靠Model 3养活FSD和Dojo,华为靠手机养活鸿蒙和芯片,小鹏的汽车业务正承担AI落地的前线职能。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未来的小鹏,也许会进入脑机接口、低轨卫星、智能能源等跨界领域。因为当“具身智能”成为核心战略,AI与物理世界的接口越多,小鹏的生态护城河就越宽。那将是从车轮到人形,从地面到天空的系统化布局——这不是造车,而是在构建一个新的文明入口。

小鹏汽车:做第二家华为 还是第二家特斯拉-有驾

所以,小鹏的抉择其实不是“做第二家华为”或“第二家特斯拉”,而是二者的融合体。它要像华为一样深耕技术体系、掌控全栈自研,又要像特斯拉一样讲述AI未来、塑造人类新物种。能否成功,还取决于资本耐心与市场想象力。但可以确定的是,小鹏已不在造车赛道,而在押注未来工业的灵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