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关总署宣布 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 641 万辆、蝉联全球第一时,一组更具深意的数据浮出水面:新能源汽车出口首次突破 200 万辆,占总出口量的 31.2%。若将这些出口车辆首尾相连,可从北京一路排到罗马 —— 这个生动比喻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单纯产品输出到全产业链生态出海的历史性跨越。
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张背后是质的飞跃。2024 年奇瑞汽车以 114.4 万辆的出口成绩领跑,平均每 27 秒就有一辆 "奇瑞造" 交付海外用户,同比增长 21.4% 的增速彰显稳定竞争力。上汽集团虽受欧盟关税政策影响,但其 MG 品牌通过发力混合动力车型实现逆势增长,欧洲市场销量突破 24 万辆。比亚迪则上演 "弯道超车",41.72 万辆的海外销量同比激增 71.9%,更在日本市场击败丰田,成为首个在传统汽车强国实现销量超越的中国品牌。这种梯队式增长格局,让中国汽车在 2025 年一季度延续 1% 的同比增长,在全球车市波动中保持韧性。
从 "走出去" 到 "扎下根",中国车企的全球化策略正在重构。奇瑞与西班牙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成为首个在欧洲拥有整车生产基地的中国品牌;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等国的工厂陆续投产,构建起横跨亚欧的制造网络。这种本地化生产布局不仅规避贸易壁垒,更实现了从 CKD 散件组装到全产业链落地的升级。上汽 MG 在欧洲市场的转型颇具代表性,面对欧盟加征关税的压力,其混合动力车型占比提升至 43%,用技术多元化破解市场准入难题。
技术输出成为生态出海的核心引擎。搭载 800V 高压平台的车型在欧洲实现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的续航表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通过欧盟严苛认证,这些技术突破让中国汽车摆脱 "性价比" 标签。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供应链的全球化重构 ——2024 年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海外投资达 160 亿美元,首次超过国内投资,比亚迪在欧洲建立的数据中心、蔚来的换电标准输出,标志着中国车企开始从产品供应商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挑战依然存在。欧盟碳关税、本地化含量要求等 "小院高墙" 持续构筑,但若观察哪吒在东南亚建厂、零跑进军欧洲高端市场的动作,可见中国车企正以技术创新突破壁垒。当埃及工厂下线的吉利车型挂上阿拉伯文标识,当东南亚街头的比亚迪出租车采用本地电网充电,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已进入 "第三阶段"—— 不再是简单的出口数字叠加,而是通过技术、制造、服务的全链条输出,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分配格局。这场静默革命的意义,或许要在未来十年才能完全显现。
全部评论 (0)